献县麸糠现代农业园里,金灿灿的玉米,在方形粮囤里站成一堵堵厚重的墙。在张秋江眼里,那就是小邵寺村现实版的方田图。
张秋江的同龄人,有打工的,有经商的,他却专心种田,几十年“死磕”,成了远近闻名的职业农民。是什么力量让张秋江一生难舍大田,甚至让自己的儿子还继续种地当农民?
走进献县麸糠现代农业园,办公室迎门桌上,有一幅精心装裱的“画”,仔细看,却是一张绘制简单、有些破旧的图。张秋江说,这叫方田图。
方田图上,有田有井,有路有树,有设施,有村庄,泛黄的纸张,浸染了岁月沧桑。
就是这么一张绘制简单的方田图,却让张秋江一家四代,扎根土地,执着种粮。
第一代的“吃饱梦”:
整地挖井 小麦丰收
上世纪60年代,献县西城乡小邵寺村,4000多亩土地十年九涝,小麦亩产量只有100多公斤。就算加上秋收的杂粮,一年到头村民也吃不上顿饱饭。孩子们就盼过年,因为只有过年才能吃上热气腾腾的饺子。
为解决吃饭问题,1968年,小邵寺村决定进行方田改造。张秋江的爷爷,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农民,就在方田改造行列。一把铁锨、一条扁担、一辆推车,硬是和乡亲们一起,平整出一方方能长庄稼的农田。
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打井的故事,人们至今没忘。“起大早进地,井底下透骨凉,一人一瓶白酒,咕嘟咕嘟喝下去御寒。土靠簸箩送上来,挖出水,开始落盘。砖垒在柳木盘上,往井下送,触到井底,放平,踩稳,接着往上垒砖。饿了吃榆树叶,可谁也不喊累。”83岁的村民李玉明,清晰记得那段艰辛的岁月。“先打大井,打下10多米深,再套小井,这样出水多,小6马力的机器抽不干。”
七八个年轻人,五六天打一眼井,遇到流沙层,井废掉不说,塌方还会危及生命。但谁都不气馁,穷怕了,饿怕了,都盼着能填饱肚子。
1971年出生的张秋江,自小长在爷爷身边。坐着小推车和爷爷一起下地干活,听得最多的是:咱农民的本分,是种好田,多打粮。懵懂孩童的心里,扎下了种粮根。
整整7年,几千亩方田改造初步完成。为让村民了解各队生产区域,村会计张兆公在自行车轮上拴着布条,沿着地边认真测量后,手工绘制了这张方田图,详细标注耕地、林地、水利设施等的具体位置和面积。
充沛的灌溉水压下了地里的碱气,小麦亩产量一下子提高到三四百公斤。吃饱了饭的小邵寺村人,把这张普通的方田图,当成了精神图腾。看到它,全村土地的状况,尽在心中,小邵寺村人时时记着:只要勤劳勇敢,再贫瘠的土地,也能耕耘收获。
第二代的“富裕梦”:
包产到户 种植转型
上世纪80年代,张秋江的父亲张学华担起了村农业生产大队长的担子。作为“农二代”,接过方田图,继续改造田地、规划未来。
1985年,小邵寺村实行包产到户,解放了生产力,人们的种田积极性一下提高了。吃饱肚子不成问题,人们燃起了富裕的梦想。粮食种植开始转向经济作物种植,村民种棉热情高涨。
四邻八村,就数小邵寺村农业基础好。张学华带领全村人,平整洼地、河沟子,打了5眼钢管机井。10月,棉桃开了,遍地白花花,一派丰收景象。
种棉效益好,小邵寺村出了不少万元户。许多家庭置办了三马车、拖拉机。小型农机具也走进了越来越多的农家,农业生产初步实现了小型机械化。
小农机不仅是干活的好帮手,还见证了张秋江的大喜日子。1994年,张秋江结婚那天,用小拖拉机装扮的婚车,接来了媳妇。红艳艳的机身,映红一对新人朴实的笑脸。
“白花花的棉花生出了15马力小四轮拖拉机,开到哪儿都神气。逢年过节,走个亲、串个门也都开着,那叫一个威风。”张秋江笑道。
耳闻目睹父亲的创业故事,虽知农业累,但靠双手就能奔来富裕日子,方田图承载的种粮梦,让青年张秋江有了满满的奋斗感、创业感、成就感。
第三代的“科技梦”:
农业开发 基地示范
2010年,张秋江担任了小邵寺村党支部书记,从前辈手里郑重接过了方田图。手中一张图,肩上一副担。他立志,继续方田建设,带着乡亲们过上更好的日子。
搞农业开发,农户要损失几分地,推行起来难度大。张秋江拿着方田图上门做工作,“咱爷爷那辈儿,打井差点儿把命搭进去,现今农业开发,国家帮咱修路打井,多好的事儿啊!”讲故事、说未来,村民们解开了这个味儿。
田间路拓宽了,硬化了,大型农机具能进田了,土井变成钢管机井,配上电力设施、水网,消除了4000亩农田的灌溉死角,可问题又来了。
“一年多,国家投资近500万元,全村人掉了无数汗珠子,开发好了农田,为啥却没了种地的积极性?”他发愁,可也明白,人们都在算经济账。
“这么好的事儿,得让它发挥功用。”2014年,他决定流转、托管土地,创新农业生产技术体系,成立农业现代园。没想到,大多数村民都非常支持。惜地的老人说:“地到了秋江那里,才不致荒废。”张秋江知道,又是方田图帮了他,“方田图不只是家业,还有种田打粮是正经事的基因。”张秋江的目标更加坚定:“种好田,多打粮,这初心,不能丢!”
园区的院子里,陈列着联合收割机、拖拉机、旋耕机,还有各种小型机械,足有百十台套。这些,是张秋江实现种粮梦的底气和倚仗。
“国家政策好,购买一台农机具还补贴30%。有了这些帮手,无论是耕、播、种、收,一天能管理四五百亩地。”张秋江说。
引入新型农机装备及高产品种、农机农艺结合、种养结合、节水灌溉……张秋江把小邵寺村的土地建成了产粮示范基地,一年两季种粮,亩产达1200公斤,年产粮370多万公斤。
有时,对着方田图,张秋江会静静瞅上半天。小小一张图,不仅有昔日人们建设农田的豪迈激情,还有承前启后的殷殷嘱托。方田图绘就的种粮梦,激励他一步步脚踏实地地走,成为新时代的职业农民。
第四代的“振兴梦”:
生态农业 新型农民
“手有余粮心不慌,一代要比一代强,于家于国,都是一样的道理。老人教育我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国家给了咱们一片天,咱要往职业化方向发展,做体面的新农民。在这一行上,俺家每一代人都要当状元。”这是张秋江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方田图里的故事,他也经常讲给儿子张晗听。耳濡目染,张晗这个“90后”,也加入到了职业农民的队伍中。
张秋江一直想把粮食打造成“从田间到餐桌”的放心食品,只是忙于种植,分身乏术。张晗退伍后接过这一棒,将自产的小麦磨面,注册了“晗福糠”商标,还在县城开起快餐店,卖面粉、蒸馒头,将产业链条从一产延伸到了二、三产。
这两年,瞄准生态循环农业,他们还当上了“掏粪工”。为“厕所革命”长效机制服务,成立农业开发服务公司,收集农村厕所粪污和农业废弃物,加工成有机粪肥还田,让农田吃上“营养餐”,多产优质粮。
虽然这个活计又脏又累,可他们干得有声有色。
“对俺太爷爷、爷爷那辈农民来说,方田图精神是多打粮。而今新时代,乡村要振兴,咱农民得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多打优质粮,守住粮食安全线。这是俺对方田图精神的新理解。”这个年轻人对于乡村振兴的理解,脚踏实地又深刻时尚。
现如今,献县麸糠现代农业园,吸引来不少像张晗一样的年轻人。他们理念先进,头脑灵活,以农业为职业,踏实在大地上耕耘,如他们的祖辈一样,可分明又那么不一样。
闲暇时,张秋江也会把这些年轻人聚到一起,讲讲方田图的老故事。46年风雨沧桑,方田图历久弥新。它蕴含的精神,正在无声感染着下一代,激励着这片土地上的新农人,将种粮的梦想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