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相臣,曾任冯国璋的贴身医官,与张锡纯同宗、同乡,是《医学衷中参西录》的鼎力推荐者。他与张锡纯志趣相投、惺惺相惜。
因书结缘 积极引荐
张相臣,名树华,又名树筠,字相臣。1867年出生于青县杜林乡张家营村(今属沧县)。他出生于耕读之家,祖父是六品官员,崇尚医学之道。父亲遵家训开医堂,为人诊病。深受家庭熏陶的张相臣自幼喜读医书,21岁就坐堂看诊了。
张相臣与张锡纯相识,缘于张锡纯的大作。1920年春,客居湖北的张相臣偶然看到《医学衷中参西录》,欣喜异常。喜的是书中的“衷中参西”思想突破医界窠臼,如醍醐灌顶。而著者也是沧州人,与自己同宗、同乡。这样一位医学大家,竟不知晓,张相臣很是遗憾。接下来,《医学衷中参西录》成为他的案头书,每看到精妙之处,不禁拍手称快,连呼“妙哉!”
无巧不成书。一日,张相臣的弟弟张芗蒲来看望哥哥,闲谈时说与张锡纯之子张荫潮交好。张相臣听到此,急忙要来张锡纯的联系方式,连夜写信,就此开启两人的友谊模式。
张相臣越读《医学衷中参西录》越觉精妙,“所拟诸方,恒贯通医学、化学、哲学为一致。及一切诸难治之症,又皆拟有专方,投之必效。”若让医家都学习效仿,必将惠及更多百姓。因张相臣与南方医报过从甚密,于是,他致信《绍兴医药学报》主编裘吉生,建议备一部《医学衷中参西录》,并将书中名论良方,时登报章,以广流传。在张相臣的引荐下,张锡纯也和裘吉生及诸多中医报刊建立了长久的联系,之后,张锡纯经常给医学杂志投稿。通过杂志、报纸发表学术文章,对很多医家遇到的疑难问题答疑解惑。后来,《绍兴医药学报》还成为《医学衷中参西录》在南方的代售点,张锡纯在南方声名大振。对于张相臣的举荐之功,张锡纯曾在信中说道:“余得与南方诸名医雁鱼往来,共研医学,皆兄之力也。”
为书作序 屡验其方
1917年,已经颇有医名的张相臣被冯国璋任命为总统府总医官。白日闲暇时,他外出为百姓看病,每遇贫困患者都分文不取,晚上他坚持研读古今医书,搜寻治病妙方。
1921年,《医学衷中参西录》第三期结稿,张锡纯嘱张相臣作序。张相臣回忆了二人相识、相知的过程,用较大篇幅评价、赞赏了“衷中参西”思想:“先生则本源农轩,遇经文深奥之处,恒能阐发尽致,独启神悟。又复博采、兼收、参用西法,以补中法所未备……又如霍乱,为千古难治之症。先生独融会中西之说,立方治疗,百试百效。”不过,序文未编载于书内,但于当年全文刊载于《绍兴医药学报》。
《医学衷中参西录》第五期出版时,张相臣又为其作序:“向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出版四次,每次增加。《山西医志》称为‘第一可法之书’,《绍兴医报》称为‘医家必读之书’,《奉天医志》载高丽人称为‘至贵至宝之救命书’。”可见,张锡纯已成为当时南北医报的座上宾。
张相臣不仅在医界推荐《医学衷中参西录》,并为之作序,还按书中记载的方子行医治病,有给张锡纯的书信为证:“自庚申年(1920)在鄂督署得览《衷中参西录》第一期大著,钦羡无似。历试诸方,莫不应手奏效,如鼓桴之相应,真活人之金丹,济世之慈航也。今闻我兄又撰医论,凡同人本大著诸方及或有加减治愈之病症,皆可附载篇末,借资参考,弟谨将数年来仿照《衷中参西录》治愈之案,择录数则寄呈。如有可采,并乞附载医论之后,实为荣幸之至。”信中,张相臣记录了仿效《衷中参西录》的方子治愈的10余例医案,后来被张锡纯收录在《医学衷中参西录》第五期里。
诗歌唱和 互赠书籍
张相臣与张锡纯,在文学上也志趣相投,常常你写我和,不亦乐乎。1924年,张相臣在绍兴《三三医报》上刊登了一组七律《咏怀诗》:其一“浮沉医界几经年,奥义搜求玄又玄。临症细参新脉理,处方端本内经篇……”,其二“疗却人间病若狂,心神费煞目神伤。隔垣愧未一方见,采药还须百味尝……”一个月后,张锡纯在《三三医报》刊登了和诗:“想象丰神五度年,两心相契默通玄。刀圭济众功无量,珍异罗胸书几篇……”“救世期弘胞与愿,活人非为姓名传。萱堂多寿子继业,积善门庭自古然……”张相臣与张锡纯还互赠书籍。如在《复宗弟相臣书》中,张锡纯提到张相臣赠了他一本冉雪峰所著的《温病鼠疫问题解决》,书中医理、医论阐述精妙,用药独到。张锡纯大加赞赏,称冉雪峰为医界翘楚、楚国大才。
1924年,张锡纯从沈阳立达医院回沧州开办医院,1926年,因时局混乱,又赴天津。那时张相臣在天津开诊所、药铺,很有声望。张相臣诊所就成了张锡纯书籍代售点和书信暂时接收点。不仅如此,张相臣之子张燕杰学医也尊张锡纯为师。
张相臣在医学上也很有建树。他相继出版了《蘡薁轩丸散真方汇录》《白喉忌表征驳议》《经验良方》《张相臣增按亟斋居士达生篇》。《绍兴医药学报》创始人裘吉生、何廉臣对其评价极高,称其“发展医学,相臣亦首屈一指”。冯国璋代总统的秘书冯笃之说:“凡有危险病象,群医无策者,一经施治,顿获安全,国手之名,一时胜噪……相臣足以羽翼仲景者也。”
1955年,张相臣因病逝世,享年8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