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1日
第05版:05

20载教书育人,希望的是新时代少年茁壮成长;10年心理学探寻,祈盼的是莘莘学子身心健康

吴曙光:愿像一束光照亮心灵 本报记者 刘 伟

教学中的迷惑

“我的女儿正在师范大学就读,她的志向是成为一名教师。我的父母是教师,我的爱人也是一名教师,我也曾在讲台上站了20年。”一见面,吴曙光说的第一句话就不离教育。

“父亲毕业于福州大学化学专业,在讲台上教了一辈子的书。每次全家人相聚,谈的最多的就是教学。教育是一家人永远的话题。”回忆起自己与教育结缘的人生,吴曙光说受家庭的影响最多。

“教育”两个字已深深融入到吴曙光的血液中,无论人生走到哪个阶段,他都有说不尽的感触。“教育不是万能的。”在与家人交流教育心得的过程中,父亲的一句感慨带给了吴曙光深思。“父亲的话让我很疑惑,教育的本质就是解惑授道,父亲做了一辈子教师,为什么发出这样的感慨?”

在随后的教育实践中,吴曙光发现有些孩子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比如考试焦虑、心情抑郁等。而这些问题仅靠单纯的知识教育是解决不了的,只能和孩子们谈心聊天,做思想工作,但往往实际效果并不好。

此时的吴曙光似乎明白了父亲的忧虑,同时他也意识到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尝试新的方式方法。

新成果打开一扇门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我能做些什么?吴曙光开始了寻找之路。

“我尝试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孩子们的成长难题。”离开讲台的吴曙光在探索心理学的路上摸爬滚打了10年,走得并不轻松。

“最初我了解到家庭教育心理学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有帮助,这种理论是从需求理论出发,认为孩子在满足了低层次的需求之后,就会产生安全感,随后成长奋斗。然而,实践中不少孩子在物质得到满足之后,并没有向着更高的精神层面发展,没有主动学习的动力,出现成长中的种种苦恼。”吴曙光也曾拜访多位心理学大家,但“真经”难求。

“越这样,我就越想把问题弄明白。后来,我接触到平等理论。该理论提倡,对待孩子应该像朋友一样交流。这虽然有效,能让孩子袒露心声,但仍然解决不了意识层面的问题。如考试焦虑症,有的孩子一进考场就焦虑,甚至哆嗦,怎么解决?”此时的吴曙光几乎接触了国内外各个心理学派,依然没找到最合适的方法。

2017年,吴曙光的“曙光”出现了。“中国学者首次提出潜意识的实质就是条件反射,以此推演,后天形成的新条件反射是否可以代替原有条件反射。这就是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的理论原点。”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为吴曙光打开一扇门。

引领孩子走出“迷宫”

“许多人在工作、生活、学习中或浅或深或简或繁地步入各式各样的‘迷宫’,心生难以排解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亟待智慧之光照耀和引领,走出困境、步入坦途。”这些枯燥的心理学理论,吴曙光学得如鱼得水,如久旱逢甘霖。

元认知就是对认知过程的认知,我国著名心理学专家金洪源教授不断丰富和发展了元认知理论,创造性地形成了高效率、便捷化解决心理障碍问题的实用操作技术。实际上,在生活中,处处有元认知,例如“站在大局角度看问题”,就是跳出原来局部认知的局限,从更高层次、更大视角看问题,会让人开阔视野、豁然开朗,及时找到破解难题之法。再如“吾日三省吾身”,一个“省”字,其检视、反省之意,就是最好的元认知策略,多少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又如“办法总比困难多”,困难人人都会遇到,但是能及时、顺利走出困境的,无不是那些快速检索经验知识、灵活巧妙运用经验知识解决困难的人,这其中蕴含的就是元认知智慧。

“目前一些不良的知识和文化正以各种形式向学生传播,包括影视、漫画。甚至还有一些打着传播心理学知识的旗号,拿不健康的价值观刺激孩子,让一些孩子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社会难题,2020年初,吴曙光正式开展临床干预,高效解决了上百例有学习障碍的学生,并通过网络、讲座,纾解了上千个家庭女子教育、关系处理等方面的困惑。

如今,已经是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心理健康工作委员会成员的吴曙光,把推广普及心理学相关知识当作责任与义务。“现在,我们组织推广心理学座谈会30多期,并走进中小学开展义务咨询,现场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我希望能为这些孩子带来一束光,照亮他们的心灵。”

2021-11-11 教学中的迷惑 20载教书育人,希望的是新时代少年茁壮成长;10年心理学探寻,祈盼的是莘莘学子身心健康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40616.html 1 吴曙光:愿像一束光照亮心灵 本报记者 刘 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