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2日
第05版:05

李国荣:探究汉字的“秘密”

本报记者 齐斐斐

“赏”“赐”不同,“祝”“贺”有别,老板非“板”……

日常生活用语中,一个个平淡的字居然“别有洞天”;“宋”“妻”“幸”“危”……随意几个字,组合在一起,不是历史典故,就是人文风俗,有的充满生活哲理,有的充满人生警示……

泊头的汉字文化研究者李国荣,常用“痴迷”二字来形容自己对汉字文化11年来的挚爱,用“魔力”二字来形容汉字的魅力。他认为,文字对做人处事的启迪、引导、教育具有独特的作用。

一笔一画里的文化典故

李国荣是一名文化爱好者,自幼喜欢读书写作。1989年,他创作的小小说《开发票》,入选《小小说选刊》《百花园》联合举办的新中国成立40周年全国小小说大赛,并获奖。

小说的内容是:一个人买了一把斧子要求开发票。经商的一家三代人,爷爷生在新中国成立前没条件上学,儿子处在特殊年代荒废了学业,孙子生活在发家的年代不用上学,谁也不会写“斧”字。最后“聪明”的孙子在发票上写的“父子”,他辩称,他家卖的是父子两代人都用不废的“父子”牌斧子。

有趣的是,多年后,李国荣偶然从书中了解到,“父”最早居然代表的就是斧子的意思。远古的成年男人以打猎为生,人人持有石斧。这种“标配”使“父”慢慢演变成男人。因为勇敢,从而成为受人敬佩的男人。就这样,他开始了对汉字的研究。

研究文字,离不开书。研究古文字更要备存字典、辞典等工具书。为了阐释“丢”字释义,他网购了《扬雄方言校释汇证》;因“诞生”之“诞”,淘了清朝翟灏的《通俗编》;由“乐(yue)”到“乐(le)”,收藏了日本学者落合淳思的《甲骨文小字典》。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他感觉辞书工具有些“浅”,释义也略显简单。于是开始读“四书五经”、荀子、韩非子、墨子等各派学说。读历代经典,从历史变化中去体味文字的本义、引申义的演变。有些书籍市场上不再流通,他就淘二手书、旧书复印本。从书中认识了唐兰、陈梦家、杨树达等古文字专家。

李国荣说,生活中常用的汉字细究起来,都很有趣。例如饮食的3个字:膳、餐、饭。“膳”有“月肉”,天子吃的有肉,《礼记·玉藻》:“膳于君,有荤桃茢”。餐,《汉书》记载“赐餐钱”,是皇帝把食之余赐给大臣们叫“餐”。不管时间、不管凉热,随便填饱肚子的,那叫“饭”。

而人人有的“家”,从甲骨文一直演变到现在的字体,都含有“猪”(豕)。原来人类从会饲养畜类开始,就有在家中养猪的风俗,有猪的地方就是人居住的地方。

文字的力量让人顿悟

随着学习文字的不断深入,李国荣发现了很多“奥秘”。汉字很严密,如甲骨文、金文、陶文、简文……凡是称“文”的都是用刀刻在硬物上的。而隶书、草书、楷书……凡是称“书”的,都是用软笔书写在布帛纸张上的。大篆、小篆有刻在物件上的,也有写在纸面上的,就称“字”。

李国荣喜欢读竖排繁体版式的书籍,可以从书中体味独特的感受,慢慢进入一种境界,穿越到商周秦汉,和古人对话,向先贤请教,奇想异思后会顿悟。

“倩”字最早为什么是指男性、指佳婿呢?李国荣大脑中出现一个场景:女孩相亲羞怯不敢正视,待男子离去,才偷偷看一下背影,背影给人无限想象,谓之倩影。他也时常为自己的丰富想象莞尔一笑。

家人并不惊讶他独坐时突然的表情变化,因为他在思悟文字时,有苦不得解的躁,有悟过程中的熬,最后才是“开悟”后的笑,家人早已习以为常。

家人习惯了他很多的“习惯”:在读、写、悟时,饭熟了也不要打扰,凉了再热;夜里会突然起来做笔记;喜欢向朋友“贩卖”文字;有新“成果”整理成文字就发微信朋友圈;在网上和人“辩”字“争”词,乐此不疲。

李国荣日常“宅家”,不吸烟、不饮酒、不玩牌、不外出应酬,多年的“冷板凳”成就了他特有的理想生活状态。

推广汉字文化收获良师益友

李国荣在谈到研究汉字最大的收获时说:“一直跟他生活的6岁的孙女、3岁的孙子,喜欢读书,从不恋手机。”

不只是家人,对周边人,李国荣也是言传身教。久而久之,他成了远近有名的汉语文化宣讲者。在给一所初中老师讲座时,解释“师”本来是军队,最早师官由军队的人兼任,“师”由此演化为教化,用教化替代征伐。

在为一所幼儿园家长讲座时,着重讲了“教育”的“育”字,其本义是妈妈在生孩子时,所有的注意力都倾注在孩子身上。现在对孩子如果没时间关心,没心情关心,依靠报培训班,用他人替代自己,孩子很难成才。在为沧州籍优秀大学生讲座时,则讲了“德”,在生活中保持直正,就是“德”。

因为学习古汉字,李国荣结识到一些文字学者。疫情期间,一位学者在网上讲解“疫”,说“疒”里面的“殳”是一种鸟类,由鸟四处飞翔传播的病毒为“疫”。李国荣指正:“殳”是一种有棱无刃的冷兵器,“疫”字意是指锋利的兵器伤人迅速。这位学者闻错立改,马上删掉了此前的讲座视频,二人因此成为网上好友。

有位大学教授写了一篇考证河间、文安、固安等地的米各庄、庞各庄等地名中“各”字来历的文章。李国荣从淘来的一部旧书中,发现了已故历史学家黄现璠先生在《古书解读初探》中的考证,“家”在魏晋前读ge,到南北朝时期才读作jia,村名中的“各”字就是“家”字。他马上告诉这位朋友,从此文字的交流让他们越走越近。

现代人习惯在网上学习,网上的文字和纸质的相比,由于没有人把关,错误百出。李国荣说,有一个很有影响的平台讲“燕礼”,说“燕”是“宴”字的误用。殊不知,“燕”字在殷商时期就有了,用作“燕礼”,今天的“新婚燕尔”就来源于此。而“宴”字到西周才产生。

十几年与文字相伴,李国荣最大的欣慰是,这些年用汉字文化改变了很多人,让他们爱上了读书学习,这也是他的初衷所在。

2021-11-12 本报记者 齐斐斐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40688.html 1 李国荣:探究汉字的“秘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