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沧州博物馆历史展厅中,有一件怪模怪样的“锅”,时常吸引观众驻足欣赏,但很多人却不知是做什么用的。直到看到说明牌才恍然大悟,原来它叫“蟠虺纹环耳敦”,可又不禁疑问:明明看起来像个“锅”,又有双耳,有三足,叫“鼎”不是更贴切吗?为何要叫“敦”呢?
青铜敦这种器型广泛流行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南北各地,它由古代“鼎簋”制度结合发展而来。敦这个字,在其他地方读“dūn”,如敦厚、敦煌,而在青铜器里,则特指这类器物,读“duì”。有学者解释,古人认为能完全合在一起的为“对”,也就是叫“敦”的由来。
沧州博物馆展出的这件战国时期青铜敦,环耳、鼓腹,三兽蹄足。尽管器盖已失,但器型优美,器身分四层装饰蟠虺纹、窃曲纹、垂叶纹等精美花纹,连环耳、蹄足甚至中间作为界楞的凸起上都有精巧纹饰,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和铸造工艺的精湛。敦的口沿处是一圈呈“S”形卷曲在一起的小蛇造型,这在青铜纹饰中叫做“蟠虺(huǐ)纹”。蟠,为环绕、盘曲之意。虺,在《诗经·小雅·斯干》曰:“维熊维罴,维虺维蛇。”《韩非子·说林》记载:“虫有虺者,一身两口,争食相龁,遂相杀也。”因此,蟠虺纹就是这样环绕卷曲的首尾皆有口的小蛇造型,也是该时期鼎、豆、壶等青铜器上的主流装饰纹饰。双头小蛇盘绕、缠斗,是否也映射了春秋战国时代王权争霸、相互攻伐的激烈社会背景呢?
敦,是一种礼器,与鼎既有联系相似之处,又有明显不同。相似之处:一是鼎和敦一般都有双耳和三足,外形颇为相像;二是都曾作为尊贵的礼器,鼎多盛肉食,也盛放黍稷稻粱等,因此用途近似。不同之处则是:一、外形。鼎有双耳三足(方鼎四足),一般无盖,即使有盖也会明显区别于鼎身,不会一模一样。而敦也有双耳三足,但不绝对,也有圈足的。普遍为圆腹。敦一般都有盖,盖上有钮,可翻过来盛放食物使用,盖与器身极为相似,和合一起为敦。有的甚至可完全契合成球状或椭圆状,故又俗称“西瓜敦”。二、历史。鼎比敦出现早得多,最早的青铜鼎出土于二里头夏代遗址中,大量实物已证明夏商周时期鼎的流行。而敦由鼎、簋结合演变而来,出现较晚,产生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春秋晚期至战国,到秦代逐渐消失。三、礼器地位。鼎尊崇无比,有着严格的列鼎制度,“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九鼎八簋”是最高等级,不可僭越。人们熟知的成语“问鼎中原”,说的便是楚庄王自诩强大,借朝拜天子之际问九鼎的大小重量,被寓意挑战王权图谋不轨。相对而言,敦也是重要的祭祀礼器,但平民化很多,没有那么强烈的等级色彩。
敦也如鼎一样,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承载着悠久的中华礼乐文化,将“和和美美 美美与共”的礼仪之邦精神诠释得淋漓尽致。
王 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