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5日
第01版:01

耄耋亦春写华章

——记我市退休乡村教师武春章

本报记者 马志辉 杨静然 本报通讯员 张 欣

一米八的个头坚韧挺拔,尽管已是双鬓染霜,但精神矍铄,笑起来极富感染力,完全不像一个86岁的老人。这是家住运河区丽景社区的退休乡村教师武春章给人的印象,善良、知足、正气,充满能量。

他扎根乡村三尺讲台42年,足迹踏遍了多半个沧县,退休后笔耕不辍,26载创作了1500多首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洋溢着暖暖人间情的童谣,耄耋之年仍奔走在公园、广场、企业、学校、社区、农村、机关,将他对党的感恩、对生活的的热爱,融进一场场红色宣讲中……

“吃水不忘打井人,幸福感恩共产党!”武春章说,这就是他停不下来的原因。

42年

扎根乡村讲台的“傻校长”

——他是沧州第一批师范毕业生,却自愿辗转到大半个沧县的乡村任教,哪里苦就去哪里,无怨无悔。他说,这就是他从小的志向,一生的追逐

新中国成立初期,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家有二斗粮,不当孩子王”。但武春章是个特例,他是沧州第一批师范毕业的专科生,毕业后,本可以选择更好的工作,或者到离家近便、条件好的学校任教,但他却固执地坚持到条件最艰苦的地方去,成为一名乡村教师。

“土房子,泥孩子;土台子,土孩子”,武春章到沧县北桃杏乡小王庄村教书时,就是这样的场景,破庙里的土房,搭个台子,就是教室了,孩子们拿着石头当笔在地上写字。18岁的他教完一二年级、教三四年级,教完语文、教数学,就这样带着孩子们学习了4年,70个孩子全部顺利小学毕业。之后,沧县的大部分乡村学校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崔尔庄、黄递铺、兴济……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教师、主任、校长,他统统都干过。在他漫长的职业生涯里,农村是他为之奋斗了一辈子的“主阵地”。

谈及原因,武春章笑着说:“我父亲曾经教过扫盲班,还获得了嘉奖,那份荣誉,现在仍记忆犹新。”正是受父亲影响,他自小立志要当老师,教授知识、传播希望,并将其作为一生追求。

谈笑间,他讲起了一个令他终身难忘的瞬间:在一所乡村小学任教时,有位村民找他,还未说事,就双腿跪在了他面前,因为孩子不愿来上学,只能向武春章求助。“堂堂的七尺汉子,这一跪,不知他下了多大决心,也让我更加珍视肩上的那份责任。”武春章回忆道。

后来,武春章就想办法和那个孩子交朋友。一来二去,那个孩子顺利地入了学。多年以后,孩子考上了大学,也有了自己的事业,现在仍保留着春节看望武春章的习惯。

42年的教师生涯,这种故事举不胜举。这也是武春章坚定扎根最贫困一线的原因,因为那里更需要老师。

“每次调令来了,您家人不反对吗?”

“我在哪,我的妻子就在哪,我的家就在哪。”

……

一番答问,似乎揭开了答案。

武春章的妻子也是泊头师范毕业,也是一名乡村老师。武春章从未向领导说过难处,唯一的要求就是他调去哪里,妻子就调去哪里。每当调令来了,他和妻子卷起铺盖卷,带上仅有的几件生活用品,就奔赴新“家”。

说是家,其实就是个小隔间或者院内的一间小土房。办公、做饭、睡觉都在一个屋里。狭小的空间,来个亲戚都放不下脚。“婚后有了孩子,没人照看,只能上课带着。两个孩子在地上爬来爬去,受罪啊!”回忆起过去,老人脸上满是愧疚。

武春章不是没有机会改变,恰恰相反,机会都在等他点头。可他只认他的“理”,一来二去,“傻”成了他的标签。他和妻子都是高材生,领导多次想把他们调到机关,他拒绝了,因为他是老师;(下转第八版)

2021-11-25 ——记我市退休乡村教师武春章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41829.html 1 耄耋亦春写华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