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市区运河两岸,有两个志愿沧州爱心服务站,每天早晨为环卫工、困难残障人士提供爱心早餐。这两个服务站,就是沧州老百姓口中的“爱心粥屋”。9月18日运行至今,已经两个多月。
11月23日凌晨5:40,记者来到黄河路上的爱心服务站时,这里已经灯火通明,厨房里穿梭着忙碌的红马甲。
6:20,第一批环卫工走进粥屋。他们洗手、领盘子、排队打饭。小屋一下子热闹起来。采访,就在他们忙碌的间隙穿插进行。
环卫工人们好像约好了似的,这批人刚刚吃好离开,下一批人又走了进来。小屋里永远满员,人与人微笑相对。外面,还是沉沉夜色,粥屋里,却处处跃动着明亮的色彩:志愿者的红马甲与环卫工的橘色工装交相辉映,为这个城市的清晨拉开美丽的序幕。
爱心粥屋
暖了多少环卫工人的心
博爱人生爱心志愿服务协会(以下简称博爱人生)副会长赵永亮,为记者介绍了爱心服务站的情况。
服务站共有两个,分别位于黄河路运河两岸,均由市文明办、市志愿服务联合会主持建设。河西富强市场附近的服务站由沧州农商银行提供,工商银行沧州分行赞助运行资金;河东市政大厦附近的服务站由沧州银行提供,沧州市中心医院赞助运行资金。服务站装修及一应设施,由市文明办出资,博爱人生与大运河爱心志愿协会(以下简称大运河爱心协会)具体负责运营,志愿者们每天自愿报名参加服务。
这就是沧州老百姓口中广受赞誉的“爱心粥屋”。经过两个多月的运行,它已成为城市的一道独特风景线,温暖了多少环卫工人的心。
在河西的服务站,坐在角落里吃饭的一位环卫工大姐说,自从粥屋开业,她每天都来,粥屋给大家解决了大问题。他们每天凌晨4点多出门工作,根本没时间吃早饭,很多时候就在路边买点儿吃的,每顿饭少说也得四五元钱,一个月下来,是笔不小的开支。有了这个地方,再也不用在外面马路上就着土、喝着风吃早饭了,还能省下一笔钱。她记得,中秋节,志愿者们特意准备了月饼;重阳节,志愿者张荣华为他们带来了煮鸡蛋。“真没想到政府这么想着俺们环卫工,志愿者们为俺们付出那么多!”
一位大叔抢过了话头:“我老了,好多牙都掉了,嚼东西费劲。前些天吃饭,我让志愿者给我夹点儿酱豆腐。后来有个志愿者大姐问我,为啥不吃咸菜条?我说了情况。你们猜怎么着?志愿者第二天就把咸菜煮熟切碎了,我也能吃点儿小咸菜了。我这心里头呀,真是太感动啦!”
旁边的一位老师傅说:“我有个同事,他的手总是哆嗦,每天打饭都是志愿者帮着他端盘子端碗。他不止一次地和我说,你看看这些志愿者,一点儿也不嫌弃我的手有毛病,简直比我的孩子还要亲、还要好!”
迎面墙上挂着两面锦旗,分别是“行动见证真情,爱心温暖人间”“奉献爱心,传递温情”。店长冯金梅说:“这是环卫工人自发集资赠送的。连同两面锦旗,他们还交来48元钱,说这是做锦旗剩下的钱,是大家的一份心意,就放在服务站的账户上吧!”
“他们每天比我们起得都早,天还黑着呢,就来了,为我们做饭,等我们吃完了,他们再收拾。好多志愿者都顾不上吃口饭,就匆匆赶去上班,太不容易了!”一位大姐说,今后她也要参与到志愿者的行列中,休班时来服务,与志愿者们一起成长。“就爱和他们在一起,呆不够!”
记者发现,服务站虽小,环卫工们却像商量好了似的,这批走了,另外一批才来。一问才知道,他们商量好把时间错开,分班轮流来吃饭。“这已经很好啦!”大家都争着说,沧桑的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
爱心服务站
那些为爱早起的人们
采访当天,记者凌晨5:20出发,5:40赶到河西服务站时,3名志愿者早就到了。三大锅玉米粥、小米粥、八宝粥正熬着,案板上的咸菜刚切好、正装盘。问他们几点到的,店长冯金梅说:“平时都是刘仁旺第一个到,今天他有事来不了,我们几个都想着不能晚了,结果大家不到5点都到了!”
曾经有人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那一束光》。那束光的开启者,就是被誉为“粥屋一哥”的刘仁旺。“他是电业局职工,住在小王庄,每天凌晨4点多出发,第一个到粥屋。我们都是5点以后到。天黑漆漆的,路上空荡荡的,但只要看见粥屋的灯亮着,大家心里就踏实了。”冯金梅说。
采访时刘仁旺不在,但从大家的描述中,依稀可以看到那个为爱忙碌的身影:进门打开电源,从冰箱里拿出馒头,把熬粥的锅准备好……干活之外,他还是个能工巧匠,疏通下水道、自己掏钱改装水管。冯金梅说想办法给他报销,他急了:“姐,做公益怎么还报销?!”
41岁的陈兴珂是一名医生,自己开有诊所,10年前就加入博爱人生,从事公益活动。每天凌晨,他5点出发赶往粥屋,忙活到7点,再回家送孩子上学。早上的时间这样匆忙,为什么还要来当志愿者?他说:“我平时工作很忙,做公益的时间少。早起虽然紧张,但少睡点儿懒觉,就挤出时间来了。每天早起做做好事,一天都开开心心的!”
志愿者李怡侠的情况与陈兴珂相似,她也要在7时左右离开,去上早班。“人们说21天养成一个习惯,两个多月了,每天早起当志愿者,对我们来说,已经成了习惯。”
6时左右,志愿者们陆续而来,在各自岗位上进行着开餐前的准备工作。6:20,粥屋里饭菜飘香,志愿者们准备就绪,迎接第一批顶着寒气进门的环卫工人。
6:45,用餐的人渐渐少了。几名志愿者决定去河东服务站取馒头,记者与他们同行。
开车驶过运河桥,行不多远,就到了目的地。这里面积较大,志愿者们正在做着餐前的准备。“我们早晨5:30开始工作,7点开饭,环卫工人们马上就到!”店长周淑云一边忙着手里的活儿,一边介绍。
徐新,馒头组组长,她带领三四个人蒸馒头,供应两个服务站。“每两天蒸一回馒头,每次一袋多面,576个馒头!”他们的工作量很大,要从早晨5:30一直干到8:30,15时还要把蒸好的馒头装袋放好。
为了让环卫工和困难残障人士吃上一顿热乎乎的早饭,两个服务站的志愿者每天都在为爱早起、为爱奔波。
店长日记
与“一姐”的101个鸡蛋
两个服务站各有一位店长、一位“一姐”。她们年龄不同,经历各异,但为爱付出的故事,一样让人感动。
河西服务站的店长冯金梅,是一位性格开朗、爱好广泛、颇具管理能力的老大姐。从服务站成立那天起,她就撰写日记,记录感动。采访中,她讲得最多的,是别人:大家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今天你带个勺子,明天他带个油壶,很多厨房、家用的小物件,都是志愿者们带来的。这里有老公益人,也有新面孔,大家为爱心而来,一个人作奉献,一群人受感染。董顺义大哥是伤残军人,本来是享受服务的人群,他却甘当志愿者,每天早早赶来帮忙;李大姐拿来几千个一次性手套;南皮一位好心人每隔几天就送来豆腐;前一阵下雪,考虑到环卫工人太辛苦,一位爱心人士冒雪送来烧饼、鸡蛋和烧鸡;《沧州日报》摄影记者魏志广,每周都来,相机一放,就刷盘子洗碗……
其实,她每天的行为,何尝不在感动着大家?作为一位56岁的老大姐、博爱人生的老公益人,她每天凌晨5点出发,5:15准时到达,风雪无阻。奉献爱心外,她还要想方设法让大家快乐奉献、收获成长。“先照顾好自己和家人、做好本职,再奉献爱心”的理念,以及“餐前分享”环节,让粥屋变成一个爱的大磁场,吸引新的志愿力量不断加入。
张荣华被人们赞为河西服务站的“粥屋一姐”。每天凌晨,她都快快乐乐出发,快快乐乐奉献。“我曾经经历困厄、失去活下去的勇气,是博爱人生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要把有限的生命献给社会,献给公益事业。”开业以来,她几乎没有歇过一天,每天都早早赶来,忙完后厨又到前面帮忙。粥屋里需要的小物件,她不声不响自己带来。重阳节,她为环卫工带来自己煮的101个鸡蛋。“老人不在身边,这样做就当孝敬老人了。”她笑着说,脸上洋溢着爱的光彩。
河东服务站站长周淑云,35岁,大运河爱心协会志愿者。刚开始接手时,她曾经犹豫过:“不怵头早起干活,总担心干不好,辜负这份重托。”第一道难关是蒸馒头。“一次要蒸500多个馒头,我们都没经验,又不允许失误。”那时候,她天天泡在馒头房,跟人家取经,最后终于掌握了窍门。“第一回看着馒头冒着腾腾热气成功出锅时,我们都高兴坏了。从那以后我们更加相信,只要用心,没有干不好的事情。”
周淑云在私企工作,当志愿者4年了。令她欣慰的是,家人不仅支持,11岁的女儿王宇佳还成了服务站年龄最小的志愿者。采访当天,学校放假,王宇佳正好来帮忙。她说:“我把做志愿者的事告诉了同学、伙伴、接送站的老师,大家都说好,还来这里当了志愿者!”
河东服务站的“粥屋一姐”,大家首推李文芹。这位62岁的老大妈,家住道东三角线。11月7日凌晨,狂风雨雪交加。担心路况不好,志愿者可能不多,李文芹凌晨3:30骑电动车就出发了。8:30供餐结束后,回家时她才发现,积雪厚达10厘米,电动车别说骑了,连推都费劲。平时半个小时的路程,她用了五个半小时,中间还不慎掉进了积雪覆盖的沟里和井里。歇了一天,9日一早,她又准时出现在服务站里。她说:“有意义的事,就得坚持干!”
大运河爱心协会会长王成东说,爱心服务站彰显的是对普通劳动者的尊重与对困难残障人士的关心,显示了这座城市的态度与温度。一份爱心早餐,不仅暖心暖胃,更是爱心的传递,足以温暖一座城市。期盼更多的爱心人士加入到志愿服务的队伍中来,为环卫工人和困难残障人士更好地服务,也让志愿服务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