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女们的眼中,父亲魏立彦不是一位普通的农民——年少读书,成为学校有名的“学霸”,从农村走到城市,本可以留校任教,但为了陪伴母亲,他选择放弃;为了找寻烈士父亲的遗骨,他苦苦奔波;为养活全家人,一人种下21亩地,年产4000多公斤麦子;放下锄头,拿起笔头,书写的多首诗词在全国获奖;民俗、民风,家里总有讲不完的故事……他的一言一行如春风细雨,滋养着儿女们成长。
朴实的话语,坚韧的性情,厚道的为人,在青县新兴镇大泗河村,提起83岁的魏立彦,村民们交口称赞。
更令人羡慕的,是魏家人勤勉自立的好家风。
照顾病母 放弃留校机会
1938年,魏立彦出生在青县大泗河村一户普通的农民家庭。还没来得及记住父亲的模样,父亲便离他远去——参加八路军,随军南下。3年后,家中收到噩耗,父亲在抗日战场上牺牲。
因家中有八路军,一家人屡遭敌人迫害。年幼的他,不得不和家人四处逃亡,过起了颠沛流离的生活。直到新中国成立后,魏立彦和家人的生活才稳定下来。他也终于获得了上学的机会。
来之不易的生活让魏立彦倍加珍惜,他努力学习,1958年考入了原天津机电学院。那时,他是学校数一数二的学霸,门门功课都名列前茅。终于,他获得了留校任教的机会。可这时,家中传来消息——母亲病重,需要人照顾。作为家中独子,魏立彦不得不放弃了留校的机会。
毕业后,他回到家乡,任教于青县辛集中学。由于工作认真、责任心强,很快便被乡政府相中。1968年,魏立彦来到了乡政府工作。这一干,就是30多年。
那时,魏立彦一心扑在工作上,每年春节,同事们都放假回家过年了,只有他仍在办公室里伏案写材料。
1976年7月28日,唐山突发地震。那时,魏立彦不仅在乡政府上班,还兼职乡政府广播站。得知地震的消息后,他顾不上家人的安危,骑着自行车就往广播站赶。
“一是想赶紧通知大伙儿地震的消息,另外,广播站里有设备,容易着火,我得去看看。”当时的情景,魏立彦记忆犹新。
由于表现突出,当年,他被县里评为抗震模范。
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魏立彦一人种24亩地,年产达4000多公斤,远近闻名。
忠孝两全 家风细雨润心
那些年,魏立彦一直忙工作,顾不上家人和孩子。可他不知道,自己的言行早已化作春风细雨流淌进了孩子们的心中。
在女儿魏玉英看来,父亲不仅正直朴实,还很励志。时至今日,她仍然记得父亲趴在床上工作时的情景。
“那时,一家人挤在一张床上,晚上,我们都睡觉了,父亲就趴在炕头写材料,等我们早上醒来,他还趴在那写。”几十年过去了,这个情景在魏玉英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她还记得,母亲当时在青县绣花厂做技工,每逢厂里改善生活,母亲都把细粮、肉菜省下,步行20公里路送回家,给奶奶补身子。
“平时家里有细粮和好吃的,都是先让我奶奶吃,他们从不吃。”魏玉英说,后来父亲工作忙,母亲便辞去了工作,回家照顾奶奶。
“奶奶83岁去世,在村里也算是高寿老人。爷爷是烈士,但始终不知道埋骨何处。父亲多年来一直打听找寻,抽空就往外地跑,联系爷爷的老战友,最后终于确认爷爷牺牲在河南清丰县。父母用行动为我们诠释了何为‘孝’。”魏玉英说。
家中的子女们循着父母的足迹,在各行各业拼搏奋斗着。
魏玉英今年55岁,毕业于青县一中,1985年考入河北大学经济系,毕业后分配在保定一家国企工作。几乎在人生的每个重要节点,父亲的指点都让她受益匪浅。平时工作遇到问题,她也会和父亲沟通交流。
魏立彦告诉女儿:“即使退休了,也不要闲着,要继续为国家作贡献。”
笔耕不辍 守望乡土文化
今年夏天,一段小视频让大家的目光再一次聚焦到魏立彦的身上。原来,他带着孙子一起学习起了传统文化、民俗民风。
魏立彦讲家风家训、讲青县的民俗民风,一旁的孙子听得兴致盎然,还获得很多人的关注和点赞。
回乡后,魏立彦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学习和研究书法上。他走访村落和老人,收集整理散落在民间的故事。不知不觉间,运河的旖旎风光、乡俗野趣就这样被他整理下来。
他还爱好诗词,笔耕不辍,把对党、对老一辈革命家的热爱寄予笔端,曾为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为纪念陈云诞辰110周年,以及为香港回归、2008年奥运会等作诗和写字,多幅作品在全国获奖。
晚年,他写下“生活拾联”:“食有度,饮有度,处世有度;言要节,行要节,立身要节”勉励自己。
“立身方正,为官清廉。躬耕躬读,效优效贤。外和内睦,思近虑远。尽忠尽孝,慎行慎言。开拓务实,扶危济难……”这是魏立彦写下的治家格言,道出了自己的人生信仰和对子孙后代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