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03日
第05版:05

热播剧《香山叶正红》演绎沧州故事

毛主席警卫员原是河间人

本报记者 杨金丽 照片由王少华翻拍

《香山叶正红》中,毛主席指导柳二勇改正信中错字。

电视剧中,支前队长赵玉甜台词中满是河间元素。

正在央视一频道热映的革命历史剧《香山叶正红》,11月30日晚播出的剧集中,多次出现河间元素:河间府模范支前队,一口乡音满身豪爽的河间大妈,加上此前多次出现的毛主席警卫员柳二勇,让全国观众一下子记住了河间。

毛主席警卫员柳二勇的原型是谁?他是河间人吗?当年河间的支前活动开展得怎么样?真如电视剧所演,一直推着小车支前到长江边吗?记者采访了沧州、河间、大城红色文化学者,还原了电视剧背后的历史真相。

11月30日晚,我市著名摄影师王少华发来信息:“快看电视剧《香山叶正红》!里面很多河间元素!最令人激动的是,毛主席与他的警卫员柳二勇的画面,电视上说柳二勇是河间人。另外还大篇幅地演绎河北河间府模范支前队的故事,队长则是柳二勇的母亲,一口乡音,听起来特别亲切!”

不仅王少华,很多观众边看电视剧边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有的干脆在群里讨论起新中国成立前沧州一带群众的支前故事来。

实际上,发生在河间乃至沧州的英雄故事、支前故事,比剧中所演,还要荡气回肠、可歌可泣。

毛主席警卫员柳二勇,原型本是河间人

作为毛主席的警卫员,柳二勇在《香山叶正红》第一集就出现了,且戏份不少。此后,几乎每一集都有他的戏。作为剧中一条重要的辅线,柳二勇不仅衬托着伟人的形象,他的形象也很饱满,其忠诚、机智、勇敢的性格,令人印象深刻。

但是,直到第11集,我们才知道,柳二勇是河间人。

剧中,柳二勇正在写信时,毛主席走过来问:“你们河间有没有支前队?”

柳二勇答:“有呀!我们河间府的支前队可有名气了,我娘就是支前队队长,她还是支前模范呢!”

毛主席笑着说:“你娘是个老革命呀!”

柳二勇说:“听我娘说,我还在她肚子里时,她就闹革命了!”

毛主席说:“那你也是老革命啦!”

此后,是毛主席帮柳二勇改正信中错字的情节。

柳二勇是剧中的角色,他的生活原型是谁?真的是河间人吗?

通过查找资料发现,柳二勇的原型应是孙勇。1947年5月1日,党中央委派孙勇担任毛主席的警卫员。他著有《在毛主席身边二十年》一书。作者简介称:孙勇,1926年生于河北省大城县(原河间县)贫苦农民家庭。1945年10月入党。1947年5月被选调到毛主席身边工作,先后担任毛主席的警卫员、副卫士长等职长达20年。1991年晋升中将军衔。

孙勇的故事,鲜为沧州人所知,就连河间文史学者,也不清楚。为此,记者联系上廊坊市大城县文史学者杨馨远。听完记者的介绍后,他说:“按时间和籍贯来看,柳二勇的原型就是孙勇将军。”

在杨馨远的帮助下,记者看到了孙勇家乡北良村的历史沿革。这个村在明永乐二年立村,清乾隆年间属河间县文香地方。1928年属河间县八区。1940年8月属任河县抗日民主政府一区。1949年9月划归大城县。在该村知名人物中,位于首位的,就是孙勇。

杨馨远说:“孙勇是1938年参加贺龙部队的,那时候北良村还属河间县,所以他以河间人自居。”

杨馨远介绍,孙勇有一身好武艺。上世纪80年代,大城县一位领导曾进京看望老人家,聊到身体状况时,老人半开玩笑地说:“我打你这样的,七八个也没问题。”

老人忠勇仁义,无论是在毛主席身边,还是后来在邓小平同志身边,都深受信任。毛主席曾将自己穿过的3件国庆节才穿的军衣分送给贴身的卫士,其中就有孙勇。后来,他将此衣服捐给军事博物馆作为永久纪念。

1964年,孙勇负责邓小平同志的警卫工作,因不昧良心说话,“文革”中遭到迫害。

1978年,他任中央警卫局副局长兼中央警卫团团长,主管邓小平同志的安全警卫工作,著有《在小平同志身边二十年》一书。

河北河间府支前队,女人赶着马车运物资

在第11集末尾部分,一位名叫赵玉甜的大妈,带着河北河间府支前队登场,并在第12集大放光彩。

按照剧中人物关系,赵玉甜是柳二勇的母亲,她豪爽、勇敢,一口河间乡音,带领支前队的同志们,把各种支前物资从家乡一路运送到长江前线。听说部队需要船工,她立即动员支前队员们报名当船工:“咱们河间府支前队一直是模范支前队,这么多年来跟着部队走了不少地方。部队缺粮咱运粮,部队缺子弹咱运子弹,现在部队缺船工,咱们可以当船工啊!愿意留下来渡江的,表个态!可有一样,这次渡江是打仗,子弹可不长眼睛,有可能丢了性命。大家可想明白了!”

看到大家纷纷报名后,她说:“好!不愧是咱河间府的汉子!”带着大家去找团长。

团长摆明利害,不同意他们当船工。赵玉甜说:“娘嘞,咋不是俺们的任务了?俺们送粮食推小车是支前,划船过江咋就不是支前了?俺们是河北河间府的模范支前队,对吧?这一路上俺们送粮食,那天上飞机投炸弹,咱们眨过眼吗?皱过眉吗?俺是军属,军属帮军人,那不应该的?!”

赵玉甜的形象生动鲜活,既朴实,又有担当,身为支前队队长,有一种大脚走四方、满身英雄气的革命女杰气概。在众多人物形象中,令人印象深刻。

作为一部具有史诗风格的红色题材电视剧,《香山叶正红》讲述的是,北平和平解放后,毛主席带领中共中央从西柏坡入驻香山“进京赶考”,解放全中国,筹建新中国,搭建起新中国四梁八柱的故事。剧中第12集密集地出现河间元素,令沧州观众大为惊喜。其中,赵玉甜与团长对话中,有句台词:“不是河北的河间府,哪里还有第二个河间府?”简直成了河间最好的宣传词。

实际上,作为冀中抗日根据地的重要地区之一,河间有着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著名的齐会歼灭战就发生在这里,白求恩手术室也曾设在这里。作为革命老区、老解放区,这里的老百姓思想觉悟高,在解放战争中,支前活动搞得轰轰烈烈。

河间红色文化研究者孙正开,为记者介绍了当时河间的支前情况。他说,为了支援新的解放区政权建设,河间抽调出200多名地方干部奔赴各解放区。为了解放全中国,河间青壮年踊跃参军。行别营镇大汉村当时只有二三百口人,却父子、兄弟齐上阵,一下子就有20多人参军。河间民兵成立的担架队跟随大部队作战,最远到过海南。支前队不仅运粮草、提供物资支持,还在前线挖战壕、破桥梁,部队需要什么,他们就干什么。

多年前,河间红色文化研究者孙正开曾采访过吕正操、孙毅两位将军。回忆起河间支前队,两位老将军感动得一次次热泪盈眶。吕正操说:“我要向冀中的妇女们表示感谢。她们赶着马车运物资,婆媳、妯娌、姑嫂齐上阵,太辛苦了!谁见过女人赶大车的?没有!可男人都上前线了,女人支前赶大车,我在冀中见过!”

电视剧中,赵玉甜讲述了人们支前运送物资的详细情况。现实情况是,老百姓不仅捐粮食、米面、草料、军装、军鞋等物资,就连棺材,都是后方支援。米各庄镇北留路东村有位黄大爷,就将自己的棺材捐了出来。

沧州的支前故事,堪称轰轰烈烈的史歌

不仅河间,整个沧州的支前活动,都轰轰烈烈、荡气回肠。

《中国共产党沧州历史》一书中,这样记载沧州的支前活动:“在支援前线的热潮中,沧州支前民兵和担架队、大车运输队,随解放大军战酷暑、斗严寒,转战各地,修路搭桥,抢救伤员,转运物资,参加了察绥、平汉、太原、大别山、青沧、鲁南、淮海、平津、渡江等多次重大战役。后方广大群众积极交公粮、做军鞋支援前线……”

据市委党史研究室工作人员介绍,在冀中区,任丘辛中驿村100多名妇女奋战一天一夜,为部队缝制了150多套冬装;青沧战役胜利后,几十万农民连续几个月开挖冀中运河,运送支前物资,使其成为冀中人民支援平津战役的交通大动脉;建国县担架队跟随晋察冀野战军第二纵队第十一旅转战两年多,跋涉4个省、47个县,翻越34座高山,渡过31条大河,参加23次战役,历经艰辛……担架队民工张信成、张建成自告奋勇,每人抱起40公斤的炸药箱,冒着枪林弹雨,炸开西城门,为解放蔚县立下大功。在满城攻坚战中,担架队被敌人包围,突围时被敌冲散,民工们自动寻找队伍,经过3天,又集合起来,除牺牲的两名民工外,没有一人掉队。

在渤海区,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吱咯吱,碾子响,家家户户碾米忙。为了支前打胜仗,人人出力理应当。”民兵们上前线、炸碉堡、破城垣、毁桥梁,配合解放军开展战斗,妇女们在后方制作被服鞋袜,进行农业生产和拥军工作,毫不示弱。由振华县和吴桥县组成的“振吴民工团”,随军转战鲁、苏、豫、皖各省,行程5000多公里。转运伤员时,他们怕伤员挨冻,就脱下自己的棉袄盖在伤员身上,自己只穿单衣。济南战役后,部队奖给民工每人两包饼干,他们舍不得吃,带到淮海战场上,给伤员当了途中给养。很多支前队运送完军粮后,又从火线上抢救伤员、转运伤员,涌现了大量的功臣、模范。被誉为“万里长征担架队”的南皮县担架团,随部队一路南下,人不解甲,马不卸鞍,随军渡过长江,打进南京。

陈毅元帅曾说:“我们在山东战场上接连打胜仗的第一功,应记到支前民工的账上……在特定意义上说,我们的胜利是用小车推出来的,再加把劲往前推,就推出一个新中国来……”

电视剧再现了当年支前队在解放战争中跟随大部队历经艰辛、勇于奉献的场景。当时解放区群众亲切地称沧州支前大军是“不穿军装的解放军”。

2021-12-03 本报记者 杨金丽 照片由王少华翻拍 热播剧《香山叶正红》演绎沧州故事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42632.html 1 毛主席警卫员原是河间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