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03日
第05版:05

运河岸边 200余件陶艺再现运河风情

本报记者 杨静然 摄影 魏志广

为了这次展览,陶艺家与画家多次深入探讨。

“运河姑娘”走上陶瓷

袅娜多姿的旗袍女子、勤劳朴素的采莲姑娘、正襟端坐的大家闺秀……11月28日,由沧州市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主办的“优游恬淡·万物一府”刘志甜、张府成陶艺展在禾家陶社开展。这是沧州陶艺家和画家联合创作的首届陶艺展,以“悠悠古运畔 苒苒问闲情”为主题,200余件茶器、花器及绘画等作品再现了百年前的运河风情。

京杭大运河沧州段全长215公里,是大运河流经城市中里程最长的部分。曾经沧州人的生活,有着深深的运河烙印,此次展览再次唤醒人们对运河的记忆。

沿着新华路东行至新华桥,走进大运河西岸的一处老房子,浓浓的文艺气息扑面而来——柔黄的灯光下,一个个身着旗袍、长衫的女子与青花瓷完美融合,或温雅恬静,或俏皮活泼,或含情脉脉,或顾盼生辉,让人一瞬间有种穿越时空的错觉;又若张爱玲笔下独具韵味的女子,从小说中走到了瓷器上。

作品的主人刘志甜给她们起了一个别样的名字——运河姑娘。

“在人们眼中,现代的沧州姑娘朴实、憨厚又时尚,但我想,百年前生长在运河边的沧州姑娘,应该是秀气、勤劳又有韵味的。”刘志甜说。

大运河,流淌进沧州人血脉的母亲河。每一个土生土长的沧州人都有一段关于她的记忆,刘志甜也不例外。40岁的她,从小听着母亲讲述的运河故事长大,老城、街巷、故人、船只……抹不去的沧州记忆化作她笔下一幅幅生动的美术作品。

今年年初,刘志甜与青年陶艺家张府成相遇,一个从小学画,如今已是专业的美术老师,一个是多年执着于陶艺的青年艺术家,关于梦想,关于运河,两个年轻人不断擦出艺术的火花。二人决定将绘画与青花瓷相结合,主题就定义为运河姑娘,而且要把作品展览给沧州的百姓看。

“论文化底蕴,沧州很深厚,运河、武术、杂技等,每一样都值得去深入挖掘。”张府成说。

传承传统工艺,弘扬运河文化,是他多年来的追求。他在景德镇学习制瓷工艺,从找泥到烧瓷,72道工序,张府成学了3年,如今已是一名高级陶艺师。成立清风市集、集合各类手工艺者、办艺术展……多年来,张府成一直把目光聚焦在沧州的本土文化上。这一次,也不例外。

“绘画与陶瓷的结合,加入了很多沧州的本土文化、运河元素,突破了传统青花瓷的纹样。”张府成坦言,这是一次探索与冒险,但展出效果却很惊艳。

没有刻意地宣传和邀请,许多文化爱好者“不请自来”,连日来的陶艺展,观者络绎不绝。爱好摄影的人们,把每件作品都用镜头记录下来;喜欢美术的学生,把展览直接变成了写生现场;向往运河的老人,在这里仿佛看到了百年前运河的模样……这一切,让刘志甜和张府成惊喜又意外。

而为了准备这次展览,二人也付出了很多。

刘志甜说,展出的每件瓷器作品都闪烁着浓郁的民国风情,绰约多姿的旗袍美女、古朴简约的中式摆件,每一件都要真实还原历史。为此,她买来几十本史书资料,不断地学习。每一个生动的运河姑娘形象,都饱含了她对大运河的思索和对艺术的追求。

“我想,运河姑娘是沧州人的代表,她不仅是柔美、优雅的,骨子里还是勤劳、坚韧、独立的,所以设计的形象中既有大家闺秀,也有打草、晒白菜的劳动妇女,怀抱莲蓬的姑娘,以及树下悠闲吃糖葫芦的女孩。”刘志甜说。

而对于张府成来说,这次烧制的青花瓷也与以往不同。

受限于气候因素,青花瓷的烧制本来在华北地区就很少见,再与绘画相结合,难度不言而喻,但张府成却要不断地挑战和尝试。

“运河姑娘这一系列的部分作品,烧制中要经过两次上釉,1300摄氏度的高温烧制。从釉料到温度,一个细节不成,便全部失败。”张府成说。

在刘志甜与张府成看来,展出的每一件作品都有自己的故事。驻足瓷器前,犹如读一本小说,在变幻的线条下,去感受釉彩与窑火的蜕变,领略每一位运河姑娘的万种风情。

河水潺潺,时光渐渐,运河记忆就这样在这个小小的陶社中不断升腾、延伸着。

2021-12-03 本报记者 杨静然 摄影 魏志广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42633.html 1 运河岸边 200余件陶艺再现运河风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