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玉洁
在沧州市凤凰城小学的教学楼里,有一间特殊的教室。说特殊,是因为“运河区马老师刻纸工作坊”便设置于此。同时,这里也是沧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基地之一。
自2015年建校以来,凤凰城小学积极推进“非遗”进课堂。学校的美术老师马振领,作为刻纸技艺的非遗传承人,完成美术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在学校的支持下,自编教材为全校四至六年级的学生传授刻纸技艺,且不断培养刻纸指导教师,让越来越多的师生亲身感受到刻纸艺术的魅力并为之深深吸引。
前不久,凤凰城小学还因深入传承刻纸技艺,被评为“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
学生出手
“惊艳”国际友人
当马振领第一次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刻纸作品时,孩子们看到那精美繁复的图案和栩栩如生的动植物、活灵活现的人物神态,不禁发出惊叹之声。
从此,每周一节的刻纸课便成了学生们的期盼。他们跟随马振领一起去探寻刻纸艺术的“前世今生”,用心描绘底稿,手持刻刀精雕细琢,全神贯注于每一个细节。
课上,老师讲解时没有人随意插话或者窃窃私语;动手刻制时,也没有人左顾右盼、三心二意。好动的学生坐得住了,做事“三分钟热度”的学生也变得专注了。手捧作品的那一刻,孩子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更是爆棚。
有一天,马振领突然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头是他曾经的学生安洁。当时正在沧州市第一中学就读的安洁告诉老师,班里来了美国交换生,临别之际她想制作几幅刻纸作品赠送给他们。安洁的想法得到了马振领的大力支持,他告诉安洁,一定要在作品中融入中国元素,把传统文化以刻纸的形式展现出来。
几日后,马振领再次接到安洁的来电。安洁激动地告诉他,美国的同学们收到她的礼物都赞叹不已,非常开心。这件事也让马振领再次坚定了信念,一定要让刻纸技艺在校园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培养教师
“陪讲”一整年
为了能让更多学生系统地学习刻纸技艺,在为孩子们上课之余,马振领又把精力投入到了培养指导老师上。
面对这些零基础的同事,马振领利用课余时间指导他们刻纸。老师们也非常积极,只要有时间大家就凑在一起练习,即便是暑假集训也没有一个人缺席。
时至今日,马振领依然记得他带第一批指导老师的情景。为了让他们尽快融入课堂,除了观摩和日常练习外,3名指导老师上课时,马振领都会陪在身边,有时还会现场示范。就这样,整整“陪讲”了一年。
即使后来指导老师们能够独当一面了,马振领也会不时趁他们上课时在教室外面倾听,并在课后提出中肯的建议,帮他们把刻纸课上得更好。
这些年,先后有7名指导老师“出师”,他们和马振领并肩作战,为传承刻纸技艺贡献着力量。
9次作品义卖
资助近60名贫困学子
有一年,马振领在赴张家口参加国际剪纸艺术节途中,开车迷了路,来到一个小村庄前。在向村口的一位老人问路时,马振领得知,这个小村庄很贫困,孩子们一年的生活费只有100多元。马振领听了,心中很不是滋味。
回来后,马振领就萌生了一个念头,他要义卖刻纸作品,来资助贫困学子。
在他的倡议和带领下,凤凰城小学每学期都会组织一次刻纸作品义卖活动。在文庙,在沧州市图书馆,在大运河公园,都曾留下马振领和凤凰城小学师生们爱心义卖的身影。
一年冬天,天空中还飘着雪花,孩子们的小脸和小手都冻得通红,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喊冷。当他们把自己的刻纸作品售出后,那份自豪和欣喜溢于言表。
迄今为止,凤凰城小学已组织开展了9次义卖活动,筹得善款8000余元,全部用于资助本校和联谊校品学兼优的贫困学子,近60个孩子因此受益。
义卖活动唤起了孩子们的爱心,当他们将亲手制作的刻纸作品售出,去关注和关爱身边需要帮助的同龄人时,非遗传承也变成了爱的奉献与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