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2021年12月11日
第03版:03

罕见的“唐青花” ——三彩朵梅碗

走进沧州博物馆,总有意外收获在等您。不经意间的一次回眸,稀世珍宝就呈现在眼前。三彩朵梅碗就是这些珍宝之一。它装饰精美,器型小巧,这让很多观众忽略其内在价值。只有资深的陶瓷爱好者才会从心底惊呼:“咱沧州也有唐青花?”确实,青花瓷自唐代起源,但可遇到的唐青花完整器实在寥若晨星。

三彩朵梅碗是2003年在青县一座唐墓中出土的。当时村民灌溉浇地,发现漏水不断,意外地发现了一座古墓。但由于墓室进水、年代久远等原因,文物工作者并没有太多发现,仅寻回一件小碗,但墓制结构、青砖样式说明这是一座唐墓无疑。

这件小碗口径10.4厘米,高4.2厘米,敞口、圆唇、弧腹、实足、施白釉,且釉不及底,很快受到省、市文物专家的关注。最吸引人的是碗底装饰的五朵青花点彩梅花,花瓣由明艳的钴蓝彩点画,花芯为黄彩,蓝黄相得益彰,分外醒目。专家组在“唐三彩”还是“唐青花”的认定上慎重判断,最终还是鉴定为唐代青花瓷文物,并在2006年鉴定为二级文物。

青花瓷在元代横空出世,其发色艳丽,器型大气,在世界陶瓷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如此成熟的技术怎可能突兀出现?于是青花瓷的起源问题,学者们一直苦苦追寻,唐代说、宋代说等众说纷纭。在1975年,扬州城遗址出土了一块唐青花枕片,开启唐青花的揭秘历程。随后,印尼黑石号沉船出水三件唐青花碗、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巩义市唐代窑址的历次考古发掘,渐渐地,青花瓷起源于唐代成为学界定论。但目前,只有香港大学冯平山博物馆、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国内外少数几家收藏有唐青花完整器,存世数量比元青花要少得多,可见唐青花实物弥足珍贵。

“唐青花”与“唐三彩”加蓝器在判定上既有区别又有渊源。青花瓷是一种釉下钴蓝彩,再罩以透明釉烧制而成。唐三彩则是唐代盛行的以黄、绿、赭石等颜色为主的釉上彩陶器(“三”是数词,形容“多”),唐三彩也施用钴蓝釉,而且以蓝为尊,三彩加蓝器相当珍贵稀有。无论唐三彩中的蓝,或是青花的蓝,都进口自中东波斯地区,我国传统釉料中一直以铁或铜为呈色剂,呈现青、黄、绿等不同颜色,并无蓝釉。唐代经济文化高度发达,对外交流空前繁荣,这种以钴为呈色剂的蓝釉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在我国陶瓷巧匠的不断实践下,钴蓝釉首先被应用在了三彩器上,呈现出蔚蓝釉彩。但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上彩,容易剥落。为了克服这种缺陷,匠人又研制出釉下彩,覆盖钴蓝釉,“青花”便诞生了。因此,“唐三彩”与“唐青花”的主要区别一是看蓝彩在釉上还是釉下,二是比较烧成温度高低,三是看胎质是陶土还是瓷土,很多时候还需要综合分析。

沧州博物馆这件三彩朵梅碗,胎体较厚重疏松,施化妆土,白釉微泛黄,蓝彩梅花似点画于化妆土上,薄釉,生烧,整体符合河南巩义窑的烧造特征。巩义窑是唐代著名窑口,兼烧白瓷、“唐三彩”等多品种,工艺、釉料、经验等多种先进元素为青花瓷的诞生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件小碗与巩义窑址出土的“唐青花”同类残片无论从器胎、釉色、装饰等方面都十分吻合,它的稀缺存在为研究沧州历史和进一步解开青花瓷的起源秘密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王 玮

2021-12-11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43371.html 1 罕见的“唐青花” ——三彩朵梅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