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两岸,或举着手机,或架着相机,或摆弄着航拍器,总能看到一个喜欢摄影的人在专注地拍摄。今年53岁的王剑江是沧州市黑白艺术摄影协会主席,他玩转各种拍摄器材,说自己只是一个喜欢摄影的人,可这种喜爱的程度早已达到了痴迷,他尤爱用黑白照片去记录沧州的巨变。
摄影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看,光圈、镜头、皮腔保存的多好。皮腔一点光都不透,还能正常使用,只是搁置的时间长了,镜头需要再重新抛光。”王剑江爱摄影,尤其喜爱黑白摄影,淘老相机也成了他的业余爱好。每次出差,他最爱逛的就是旧货市场,但凡看到自己喜欢的老相机,不管多重,他都背回来。他小心翼翼地抚摸着自己的心爱之物,这是7年前他从山东淘回来的老物件,一台民国年间的落地式木质外拍方箱照相机。
摄影,王剑江已经接触了38年。早在1983年,王剑江就有了第一台属于自己的东方135照相机。那时,他初中毕业,因为胶卷太贵,王剑江有了相机也舍不得拍,每当赶上学校课外游玩活动,他才会拿出自己珍藏的相机。即便这样,一卷胶卷,两个月就用完了。
1998年,王剑江对相机有了新的认识。因为工作原因,他经常接触印刷,颜色、图片、设计几乎占据他的整个生活。从那时起,他手边的相机也依次换成了傻瓜相机、拍立得和数码。从此摄影成了王剑江生活的一部分。他对摄影的热爱,一发而不可收。
近几年,随着年龄的增长,王剑江迷上了航拍和黑白摄影。“黑白摄影对基本功很有考究,更讲究光比,要对光有捕捉功底,对角度、构图做到极致追求。之前摄影是爱好,现在更多的是情怀。以前享受按快门的快感,如今却轻易不敢按快门。”拍了几十年照片的王剑江塌下心来,开始重新琢磨、钻研、沉淀,将摄影赋予新的意义。他用黑白摄影记录家乡的巨变,拍出他对沧州的热爱。
珍藏沧州地标老照片
“不管多大年纪,我对摄影的热爱永远不会改变。”王剑江是个“老顽童”,每天天不亮,他就背着相机出门,生怕错过这一天的好光景。拍日出、拍夕阳、拍人物、拍美景……可他去的最多的地方还是大运河。同一个拍摄地点,他每个月至少要去四五次,只为记录下最美好的瞬间。
问及最得意的作品,王剑江说:“没有。刚拍摄时觉得很好,但过几天再去,又能有新的感悟,拍出不一样的味道,之前的作品就会被推翻。摄影,是一个不断否定的过程,也是一个永远向前进的过程。”
为了见证发展的印记,王剑江珍藏了很多沧州有地标意义的老照片。“我喜欢航拍,喜欢俯瞰大地的感觉,充满了广阔而宁静的美。”于是,他遵循老前辈们走过的路,力求用无人机拍出同高度、同角位的好照片,用对比的形式记录沧州的发展和变迁。“以前老前辈们只能坐飞机拍摄,现在用航拍器就能实现,更方便快捷,但对于角度和高度的把握,包括空气质量的干预,要一次次地不断去尝试、去摸索。”
生长在沧州,王剑江对大运河有着深厚的情感,每隔几天就要到大运河边,记录这里的变迁。今年3月,他带着航拍器再次来到固定位置,猛地转身,发现运河边的彩旗迎风飘扬,他立刻手控操作航拍器调转方向,可航拍器却意外消失了。自己的第一架航拍器就这样“魂归”运河了。虽然有些小心疼,可他觉得自己心爱的航拍器“永眠”于他最爱的大运河,也是它最好的归宿。
用镜头记录非遗魅力
王剑江拍过天刚蒙蒙亮的运河之晨,拍过中学校园纷纷攘攘的学子,也拍过雨过天情沧州市区的云卷云舒……几十年来,他不断学习拍摄知识,反复练习拍摄技巧。与此同时,还成立了沧州市黑白艺术摄影协会,搭建了文艺创作平台,与更多的摄影爱好者研讨、切磋。
协会成立一年来,组织策划、承办、协办了十几个大型主题摄影展。他们曾历时100天完成了沧州榜样人物拍摄,在拍摄过程中,他们深刻体会到榜样的力量,听他们的感人故事,也激励着自己。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历时3个月完成的10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拍摄。他们在大运河沿岸8个县(市)区拍摄了非遗传统曲艺项目木板大鼓、传统武术霹雳挂拳、传统戏剧哈哈腔、传统杂技吴桥杂技、传统技艺泊头火柴制作技艺……随着摄影师快门按动,这一项项经典非遗传承项目被定格下美好的瞬间。
“对于很多非遗传承项目,我们其实是在抢救式拍摄,很多手工艺技艺和武术门派,都在面临失传,也有一些传承人,没等到我们来记录,就已经过世,实在令人惋惜。”王剑江说,拍摄非遗项目,对他心灵触动最大,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发扬、要传承、要保护,他们有社会责任一起积极参与进来,用镜头记录非遗魅力,推动文明互鉴。
对于摄影,王剑江从喜欢到痴迷,如今从痴迷中,又找到了更多的社会价值。由于生在武术之乡,王剑江对武术文化深有感情。为了弘扬和发展沧州武术的忠勇侠义,他将本地武术的53个拳种门派基本拍摄完毕。目前,他正在积极筹备运河沿岸35个城市的武术拍摄,将为我们展现出更多的文化元素,也将武术精神更好地传播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