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个视频涨粉900多万,拒绝了每年500万元的“投资方”,一个形象质朴的东北农村大龄单身男青年——“张同学”,爆红了。
红到央媒公开点名赞扬其用专业的手段记录真实的乡村生活,将乡村魅力展现在大众面前,并呼吁越来越多的“张同学”出现。
红到“张同学”频频占据抖音热搜榜,网络上各路人马,不是在效仿“张同学”拍段子并用关键词来引流,就是纷纷发布视频,解密“张同学”的视频或用他的背景音乐来蹭流量。
“爆款”“流量”常常令人感到兴奋。新的平台诞生新的流量、新的创意带来新的流量、新的热点带来新的流量……在这个流量变现的时代,流量就是王道。
私域、收割、种草、算法……在营销的语境中,一个个被创造的新名词被视为营销中的新利器,每一个看起来都像灵丹妙药。
互联网的人们忙着追热点、追流量、追转化,就像是困在KPI里的打工人,“当网红赚大钱”的“梦想”开始在越来越多普通人脑海中生根发芽。
半程未过,更多的人却已经陷入到了“流量焦虑”中。
当短视频自媒体逐渐发展成一个资本聚集的盈利场所,不少创作者将其纯粹视为获利工具时,尊崇“流量为王、利益至上”,为了博眼球,不少网红处心积虑,甚至不惜“毁三观”。直播比美的、直播卖丑的、痛哭流涕演绎濒临破产的“民族企业”的、义愤填膺展示婆媳纷争不共戴天的……
“张同学”的出圈儿,终于是狠狠给了这些所谓流量一记重拳。
看过“张同学”的视频,会不自觉联想到“李子柒”。同样是以乡村为主要创作背景和固定的视频风格,同样获得“官方点名”并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关注,李子柒的视频制作带有一丝精致,是“在理想世界中过着闲云野鹤般的生活”,而“张同学”则是用一部手机完成的“一个人的好莱坞”,展现的是“在废土世界中带着怀旧色彩的生活”。
将“土味”又引回“接地气与真实”的初心,再加上拍摄剪辑“随意的专业”的加持,“张同学”的形象既恪守了乡村的本质,又颠覆了乡村的刻板印象。
这是能治愈的一种力量。
不可否认,在平台快速更迭、流量来去匆匆的当下,流量焦虑每天都在产生,流量焦虑也确实一直存在。但在焦虑中,也一定蕴藏着新的机会,这个机会,就来自于对流量本质的思考。
细心的粉丝发现,“张同学”在近期的视频文案中都带上了“新农人计划2021”的标签,这是国家对三农的引导方向,也是抖音针对三农视频创作者发起的扶持计划。这是大势。
我们对于传统乡村的认知不该被低俗土味的侵蚀而误导,特别是在这个时代下,乡村和乡村青年就像“张同学”这个名字一样,充满朝气又有对未来的无限想象,并不华丽但绝对精彩。这是初心。
有了这两种力量的赋能,再加上看似随意实则实力的内容,“张同学”的爆红也就成为必然。
顺应大势、回归初心、内容为王。这些,才是点燃自媒体时代的纯粹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