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说
奋斗的身影,最美
□知 言
“一条马路两座楼,一个公园两只猴,一个警察管两头”,这曾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调侃沧州城区面貌时,张嘴就来的一句顺口溜。
而如今,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当初的玩笑早已封存于记忆深处。如今的沧州,变化之大,令人惊叹。
在采访过程中,演讲嘉宾王金禄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少休息一会儿、多尽一份力,项目进度就多推进一点。”
其实,这也是其他两位嘉宾以及以他们为代表的千千万万个项目建设者共同的心声与工作状态。
项目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和助推器,更是推动城市发展的坚强支撑。
这些年,我们在亲历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见证了一波又一波令人心潮澎湃的“力量”与“速度”。而藏在这些成绩背后的,正是那些为城市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全力全速推进项目建设的工作者们。是他们的坚守付出、夜以继日,成就了这座城市今天的美好,甚至是未来。
嘉宾王艳说她有个习惯——每当看到自己参与征拆的土地上建起新项目时,她都会带着家人去打卡、拍照,觉得特别有成就感、幸福感。
我想,这种成就和幸福,不光是因为她参与了项目的建设,也因为生活在这座不断发展、进步的城市。就像嘉宾王浩所说的:“我们既是城市的建设者,也是城市发展的受益者。”
的确,无论从事哪个行业,每一份向上的力量,都是在为这座城市添砖加瓦,而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份子,也都是这座城市发展的受益者。
奋斗的身影是这座城市最美的风景。沧州的昨天、今天、明天,有你,有他,也有我。
新闻主角说
一个项目走几十万步
王艳 43岁 运河区工商联主席
被称为“天下第一难”的征地拆迁,一边系着群众利益,一边关乎政策“红线”,群众利益不能损害,政策红线更不能逾越。而我,就是要用行动解决这个难题的人——一名奋战在征拆一线的工作者。
2015年冬天,我第一次接触这项工作,征拆当时的运河区南陈屯乡大赵庄南队,我被分到政策组。虽然对专业知识知之甚少,但我凭着一腔热情干了起来,不懂就问,不会就学。
那年冬天的雪特别大,手机冻得开不了机,我脚上裹着毛巾,穿着一双42号的大雨鞋,每天披星戴月,走遍了村里每一处房子,掌握了每一户的情况,随手就能画出房屋的平面图,刷新了当时运河区的房屋评估速度记录。
都说“征拆项目成不成,政策是关键”,好的政策不光要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更要接地气。每个项目情况不同,政策的侧重点也就不同,不能生搬硬套。
正是有了第一次参与征拆的经历,我明白了这项工作没有捷径可走,不了解民情,不掌握实际,只能是纸上谈兵,一个脱离了实际的方案,解决不了真正的问题。
从那以后,一个项目走几十万步的笨办法,就成了我制定政策的必经环节。
项目征拆往往是时间紧、任务重,进了工作组就意味着有家不能回、家人顾不上。因为父母的一个电话、孩子的一个视频偷偷抹眼泪的情况,队员们都习以为常了,彼此不需要言语,拍拍肩膀就是最好的安慰。
有一次,我凌晨1点才离开项目指挥部,一个人开车回家。那天雾很大,刚才还能影影绰绰看到的路灯,突然能见度就不足两米了,车头前就是白茫茫的一团,四周没有一丁点儿声音,找不到任何参照物,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哪儿。
我慢慢地把车靠向路边,直到听见车门蹭上绿化带的声音,停稳,拉手刹,然后就趴在方向盘上开始大哭,脑子里一片空白。
等情绪宣泄完了,擦干眼泪,开车回家,平时十几分钟的车程,那天硬是蹭着绿化带走了一个多小时。
征拆工作虽然辛苦,但每每让我们破防的不是累,而是一些人的不理解。眼看着他们因为对政策理解不透,不配合工作且影响自身利益,工作队成员急火攻心一夜间眼睛通红、满嘴起泡、哑了嗓子的情况比比皆是。为了帮老百姓算清自家的账、解开心里的扣,队员们也是使出了浑身解数。
在官庄子征拆项目中,有户人家总担心政策执行不公平,害怕自家吃了亏,我们为了打消他的疑虑,拉着他进组入户了解情况,甚至冒着危险爬上正在拆除的房子,拍照留证,耐心解释,最终解开了他的心结。
俗话说“不患寡而患不均”,老百姓纠结、彷徨、焦虑、担心,多是担心“公平、公开、公正”“一把尺子量到底,一个政策对全体”就是写在墙上的口号。要打消这些顾虑,就得把口号落在行动上,让老百姓看得清楚、想得明白、签得放心。但其中的困难和压力难以想象。在官庄子项目上,我暴瘦了10公斤,高压飙到了170mmHg,老百姓背地里叫我“黑包公”“铁娘子”,但签完协议,他们又专程为政策组送来鲜花和锦旗。那一刻我知道,我们兑现了当初的承诺,也得到了百姓认可。
6年时间,我先后参与了7个征拆项目。每当看到拔地而起的高楼、平坦宽阔的马路、漂亮整洁的公园、喜迁新居的笑脸,我都由衷地感到自豪:自己和伙伴们为城市容貌提升和百姓生活改善所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你问我说
@王金禄——
记者:如何看待“东光速度”?
王金禄:“两转两促三思考”思想大讨论实干大行动开展以来,东光县广大党员干部在项目建设上思想大解放、能力大提升、作风大转变、工作大落实,使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为企业提供精细化政务服务和优质化金融支撑,这才让项目引得来、留得住,而这也是“东光速度”的根源所在。
@王艳——
记者:征拆是为项目建设打基础的。当自己参与征拆的土地上建起了新项目,是否很有成就感?
王艳:是的。九河路、南绕城通车的时候,我们许多工作队成员开车去压路;南川楼、朗吟楼落成的时候,又都拖家带口地去打卡。特别是带着官庄子村民去南队的回迁安置区——世纪福邸参观的时候,南队村民见着我们的那股热情劲儿,着实让我们激动了一把,现场的互动交流也一下子拉近了工作组与村民的距离。
@王浩——
记者: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最难忘的一件事是什么?
王浩:在那期间,我度过了人生中最难忘的一个生日。那天晚上,我正在施工现场指挥调度。快到零点时,党支部书记给我打电话,着急忙慌让我回会议室。我以为发生了什么紧急情况,结果推门一看,会议桌上摆着一个生日蛋糕,屋里站满了项目部的同事,我一下子就哭了。那段时间,一直在连轴转,虽然很苦、很累,但有这么一群可爱的人陪着,我感觉收获颇多,也毫无怨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