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7日
第06版:06

中途接班“三部曲”

——沧州市第八中学教师李霞和她的初二(19)班

本报记者 赵玉洁

“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时间只不过是考验,种在心中信念丝毫未减……”傍晚放学时分,沧州市第八中学初二(19)班又传出了欢快的歌声。

共唱一首励志歌曲,看一段视频纪录片,观赏一部经典电影……在班里,孩子们只要有了些许进步,就会得到班主任李霞的“特殊奖励”。

2021年9月,在“双减”政策落地的首个学期,李霞也迎来了她的新班级——初二(19)班。半路接班,又面临“双减”新要求,执教32年的李霞凭借丰富的班主任经验和不断探索实践,不仅成功度过了与学生的“磨合期”,而且也让“双减”落到了实处。

控制作业总量

“吃得饱”跟得上

为适应“双减 ”要求,自9月份开学以来,李霞在备课时不断精炼语言,环节安排更为紧凑。她将语文学科中背诵、听写、默写等积累性练习,利用课上时间集中完成,不把任务留到课后。

她简化作业内容,将其分为必写和选做两部分。在完成必写作业后,学生可自行选择是否完成每天一篇课外阅读习题或每周一篇练笔作文,从而让学有余力的孩子“吃得饱”,让基础薄弱的学生跟得上。

每天放学前,李霞还会和班里的其他科任老师“碰头”,了解当天的作业布置情况。如果发现其他学科的作业加起来已达到了时间上限,她就不布置语文作业,而把作业内容留到第二天的课堂练习中,从而有效控制作业总量。

在李霞的班里,除了书面作业,每天还会有一项特色作业:或是阅读经典作品和文学名著,徜徉于书香之间;或是参与家务劳动,为父母减轻一点儿负担;或是做做平板支撑和靠墙静蹲,练就健康的身体;形式多样,不一而足。李霞希望通过特色作业,让孩子们在闲暇时分也能拥有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生活方式。

减负不减陪伴

家校沟通

更顺畅

开学后的第一个星期,李霞就组织召开了班里的家长“见面会”,就如何适应“双减”后的变化和大家展开了交流。

李霞觉得,“双减”之后,家庭教育更为重要。虽然课业负担减轻了,但是家长们的陪伴不能减。这种陪伴既不是单纯的物质满足,也不是步步紧盯的严密监督,而是给予孩子精神上的鼓励,做他学习道路上的坚强后盾。

没有了课外辅导班,孩子居家的时间更多,家长也要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以榜样的力量去影响孩子,培养其自觉学习、不拖延、分担家务、心怀感恩等好的行为习惯。与此同时,家长要和老师及时沟通,告知孩子在家里的表现,发现问题不包庇,更不要替孩子“买单”。而是和老师一起商讨对策,找到合适的解决途径。

“见面会”后,李霞与家长的沟通多了起来。双方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助力。班里有一个女孩儿出现了早恋倾向,李霞发现后没有严令禁止,而是一方面与女孩儿谈心,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将利弊尽数摆明,给女孩儿时间认真考虑;另一方面与女孩儿的母亲联系,告诉她既不能放任,也不能硬管,密切关注,和老师保持沟通。在李霞和家长的配合下,事态得到了控制,女孩儿渐渐把心思转回到了学习上来。

鼓励一技之长

真情温暖学子心

在班里,李霞鼓励孩子们培养一技之长,她带着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去发掘他们的兴趣爱好,并创造机会发挥他们的特长。

班里有一个男孩儿,由于学习成绩不佳,丧失自信,整日“破罐破摔”,不思进取。李霞通过家访,了解到男孩儿跟随爷爷奶奶生活,他喜欢画画,但却因家庭经济困难,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

于是,李霞鼓励男孩儿加入学校的美术社团,而且告诉他:“如果想上美术特长班,老师给你出学费。”李霞还把班里的黑板报“承包”给了男孩儿。老师的鼓励和支持,给了男孩儿极大的信心。他不仅在社团里认真学画,而且整个人的状态都开始发生变化。李霞说,如今,孩子的眼神里有了光,他对自己和未来都充满了希望。

2021-12-27 ——沧州市第八中学教师李霞和她的初二(19)班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44857.html 1 中途接班“三部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