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9日
第06版:06

任丘北陵城村:

做大集体“蛋糕”惠村民

■ 本报记者 张梦鹤 本报通讯员 陈子康 刘 宽

入冬,任丘市于村乡北陵城村,热闹了一年的土地回归寂静。这个时节,大田里本没了农活儿,但北陵城村党支部书记史井豪,却还时不时出现在地头。这儿看看、那儿记记,回到村“两委”办公室再继续统计,他愈加忙碌。

“俺村要承接咱于村乡12个村壮大集体经济的项目,总计投资600万元,计划建25个温室大棚发展设施农业,一个冷库保鲜果蔬。此外,还计划投资100万元购置农机,建设晾晒场、组建农机服务队。”说起这些,史井豪兴奋不已。“趁着农闲,俺们抓紧把土地情况摸清,做好规划,明年3月,就可以开始建温室了。”

史井豪说,探索适合纯农业村的振兴之路,壮大村集体经济,北陵城村多年前就已开始行动。

早在2018年夏天,经过集体商量后,北陵城村“两委”就开始发动村民发展集体经济,实行规模种植,让村民们来当股东。

目前,全村3000多亩土地,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已流转了2300多亩地,流转率近80%。将全村土地统筹耕种,其中在50亩地上建了春秋棚,200亩地用作山药、西瓜、水果玉米等特色种植,剩余土地种植大田作物。

在发展过程中,他们还摸索出“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即合作社成立后由党支部牵头,动员部分党员主动参与合作社的生产经营,进行志愿服务。合作社用工时,优先雇用北陵城村的脱贫户和60岁以上的老人,让他们不出村,也能有收入。

大河有水小河满,村集体经济的“蛋糕”做大了,受益的是村民们。

今年,合作社已发放每亩地600元的保底收益和分红。中秋节时,还将猪肉、油、苹果、面粉等以福利形式发给村民,提升大伙儿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合计下来,村民每亩地收入已超900元。北陵城村人均耕地约2.2亩,这样一来,就保证了没有劳动能力的困难家庭,每人可稳定增收近2000元。入冬以后,北陵城村“两委”还给每户分发了合作社种的白菜、萝卜、红薯。对于腿脚不方便的老人和困难户,福利直接送到他们家中。

发展村集体经济,史井豪更看重的,还是社会效益。

仅用工一项,合作社每年就能帮助脱贫户和60岁以上的老人增收60万元。

脱贫户史国红年近60岁,因病致贫后,不仅没了收入,还要承担医药花销。加入到北陵城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后,除了可分红,从事摘菜、浇水等零工,一年能增收近万元。

除了给村民们带来了好效益,支配后剩下的收入统一归村集体管理,可用于北陵城村的公益事业。腰包鼓了,村里建起文化广场,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让北陵城村村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他们还计划着出台政策,用部分集体收入缴纳养老金、奖励大学生,营造浓厚的文明村风,促进北陵城村精神文明建设。

“正是因为有坚强有力的党组织和壮大集体经济的经验,俺村今年又迎来了这个新机遇。”不过,史井豪也坦言,几个月前,当听到于村乡党委、政府及任丘市农业农村局筹划着将项目落户北陵城村时,作为带头人,他压力倍增。

“首先考虑的是经济作物种植不易,受市场影响大,存在偶然性。”但为了北陵城村能更快更好地发展,史井豪迅速调整好心态。“幸福不会从天降,乡村振兴也等不来。项目落户咱北陵城村,能提升咱集体经济的效益和生命力。咱集体的造血功能强了,对于老人们和脱贫户的影响会更大。”

“种植规模扩展,用工量首先要大幅提升,到时候,把更多村民带动起来,大伙儿一块儿奔富路、谋幸福,俺相信,日子一定能越来越红火。”言语间,史井豪更加期待来年春天时这块土地的新变化。

2021-12-29 ■ 本报记者 张梦鹤 本报通讯员 陈子康 刘 宽 任丘北陵城村: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45091.html 1 做大集体“蛋糕”惠村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