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9日
第06版:06

特派员赋能科学种田

■ 本报记者 张梦鹤

眼下,不少地区冬小麦已钻出绿苗。可来到孟村金孟园种植专业合作社,大田里还是一片光秃秃。

小麦到了这时还不出苗,合作社负责人张玉顺却不着急,“今年俺们的麦种播得晚,而且天气越来越冷,小麦不出土也正常,俗称‘土里捂’。原来俺也犹豫今年小麦能不能种,但咱农科院的席老师说了,明年开春,小麦能正常生长。只要管好了,产量不会受到太大影响。啥时候播、播深多少,老师讲得特别清楚。今年年景不同往常,有了他们的帮助,俺心里就有根了。”

张玉顺口中的席老师,是市农科院三农服务中心主任席国成,多年来一直担任科技特派员和三区特派员。俩人相识,是在农科院举办的培训会上。彼时,张玉顺作为学员参训,直觉老师平易近人,对农户们有问必答。

不少培训内容,更让他茅塞顿开。“原来俺搞农业总摸不着路子,听老师们讲了,才知道,技术管理讲究不少,真是差一点都不行。”张玉顺说。

“玉顺挺好学,实际了解他的情况后,我们发现,合作社在设计上有些不足。1000多亩地,种了冬枣、梨树、桃树,还种了绿化树,品种过多。”席国成认真分析,“再就是管理上,没有统一的技术、规则,修剪技术也有所欠缺。”

了解了张玉顺及合作社的实际情况后,席国成建议:“拿出合作社三分之一的地来种大田,每亩地能保证有七八百元的收益。”

往年,合作社也曾尝试种过小麦、高粱等大田作物,但由于土地盐碱,产量不甚理想。今年,在席国成的建议下,张玉顺尝试种起夏播玉米。

“听席老师的,俺们选了个红轴的品种,前期抗病性好,后期抗倒性好,而且出籽率高。种植管理也都是根据老师的建议做的,减少了不少病虫害的发生。”除了技术帮扶,玉米飞防时,帮扶合作社的科技特派员们还为张玉顺带去了高效药剂,节省了不少成本。

今年秋收,遇到罕见的连续降雨,为收获带来不利影响;冬小麦播种,时间较往年推后,还能不能种、要怎么播种都是问题……尽管挑战不小,在席国成等科技特派员的指导下,张玉顺还是顺利完成了玉米收获和小麦播种作业,田间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升。

“不光是大田,老师们还请来林果专家给俺们指导果树修枝技术,仅这一项,今年就能少花十几万元人工费。”收入提升,支出减少,再聊种植,张玉顺有了底气。

像席国成一样,今年,市农科院还有50多位科技特派员和三区特派员活跃在各县(市、区)的田间地头上,助推乡村产业兴旺。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特派员们被赋予了新使命,履职有了新要求。为此,在他们下乡帮扶之前,市农科院三农服务中心特意请来专家传授经验。

“市农业农村局专家介绍了沧州新型经营主体的特点、需求,为特派员们做服务指明了更加精准的方向。我院退休的老科技员长期服务在田间地头,分享的是如何巧用科技和项目优势为农户们做服务的好经验、好办法。”席国成介绍道。

有了方向和办法,特派员们带着作物高产高效栽培及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蔬菜高效栽培技术、饲草栽培技术、标准化养殖技术等满满“干货”,扎根泥土深处,不断为基层村干部、合作社、种植大户、本土技术员“赋能”,传授科学种田的“真经”。

“接下来,我们还要进一步下沉科技力量,不断探索科技服务的新模式,开展精准服务、深层服务。”席国成说,通过技术减少种植风险,致力于变低产为高产,是特派员们不变的追求。

2021-12-29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45093.html 1 特派员赋能科学种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