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1月02日
第03版:03

花甲老人传承匠心

巧手制作“鲁班锁”

本报记者 孙 杰 本报通讯员 刘巨雷

刘全友精心制作

各类工具摆满了一桌子

“菠萝锁”受大家喜爱

68岁的刘全友家住肃宁县肃宁镇谭庄村,是传统木工榫卯技艺的手艺人。刘全友自幼听从父亲的建议,从16岁便开始学习木匠活儿,50余年的木工生涯练就了扎实的功底。近年来,年过花甲的刘全友制作了大量传统益智木质玩具“鲁班锁”“鲁班凳”,一件件精致的作品无不展示着刘全友精湛的技艺。

接受儿子的“挑战”

刘全友出生于匠人家庭,从1980年参加工作起,他就是肃宁工业机械厂的“细木工”。他懂图纸,善做模型,还兼任机械制造的钳工,是厂子里的技术工。退休后,他也不闲着,总想着捣鼓点什么,家里用得上的木质品他都要亲手来做。

刘全友屋子里的各式工具被分类摆放得整整齐齐,他对这些陪伴了他几十年的“老伙计”爱不释手。有一天,他带刚上小学的孙子去赶集。孩子停在卖玩具的地摊前不走了,闹着让爷爷给他买一把木刀。“这玩具可用不着买,乖孙子,回去爷爷给你做,做比这个还好的、全套的玩具。”刘全友很有信心地说。

回到家后,刘全友没费多少工夫,就给小孙子做了刀、枪、宝剑等一整套木质玩具。“爷爷,你可太厉害了,以后我的玩具,都让你来做。”看着孩子手舞足蹈的样子,刘全友既欣慰又满足。

刘全友的儿子看到后,笑着对他说:“爸,你手艺那么好,做点难的试试。要不你做‘鲁班锁’吧!能让孩子锻炼动手能力,还能开发智力,多好。”“行!那我就做‘鲁班锁’。”刘全友一脸得意地接受了“挑战”。

制作数十种花式“鲁班锁”

制作“鲁班锁”,只需一块完整的木块。别看它用料简单,却要经过锯、刨、磨、钻等多道复杂的工艺。而且作为一种益智玩具,刻录在它身上的“智慧密码”是很难解开的。

解密者难,设密者更要绞尽脑汁。刚与“鲁班锁”结识的时候,刘全友翻来覆去不得要领。好在有成熟的木工经验,制作“鲁班锁”与之前制作的东西原理相通,刘全友的立体思维能力强,在摸索了一段时间之后,就成功用6块形态不同的木头做成一个“六通锁”。

6块木块的凹凸部分紧密啮合在一起,没有空心部分,形成一个稳定的结构体。小孙子拿到“六通锁”后,十分好奇,翻来覆去摆弄了很久。见小孙子使劲儿拉拽,也没有把“六通锁”拆开,刘全友耐心地指导他,“找到可以扭转松动的地方,你就找到突破口了。”

拆开以后,组装又是个难题。小孙子连着拆装了两三天,才算把这个“六通锁”玩明白。可一旦玄机被解开,这个锁也就不吸引人了。孩子又追着刘全友制作新的、再难一点的“鲁班锁”。

随后,刘全友又做了一个“鲁班锁”,外观形似苹果,精致漂亮。这个“苹果锁”共由12块木块组成,榫卯结构环环相扣,全程无钉子,可以反复拆开组装。就这样,刘全友用越来越多的木块,制作出几十个品种的“鲁班锁”,花式多种多样。

希望年轻人传承技艺

除传统的“鲁班锁”外,刘全友还研究出了锁中锁、笼中取宝、三层宝塔等体型较大、结构复杂的种类。不仅如此,他还通过摸索研究,制作出“鲁班凳”:经过简单张开后,一个“鲁班锁”就可以变成可以坐的凳子。令人惊讶的是,刘全友制作的这些“鲁班凳”,没有任何平面图或图纸,一切都装在他脑子里。

如今,刘全友的儿子也时常向他讨教,简单的“鲁班锁”可以独立完成。正在读大学的大孙子,每次放假回来都跟着爷爷边干边学,严谨又认真的样子颇有几分意思。

“鲁班锁”做出名了,知道刘全友的人也越来越多。最近,不断有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慕名前来,找他学习制作“鲁班锁”“鲁班凳”这一传统木工榫卯技艺。年轻人想要学习,刘全友自然是非常高兴的,他一直很希望把传统技艺传承下去。可是,每次刘全友也会提前跟他们说清楚:“学做‘鲁班锁’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而且光做这活儿也许挣不了很多钱,没想明白这些,没有恒心和毅力,只是觉得这个好玩儿,‘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样的人,我劝你别学。”朴实的话语中,透露出刘全友的匠心及责任。

刘全友说,现在他正准备制作一套包括犁耧、耙盖在内的微缩版的传统农耕器具,既考验自己的技艺,又能供乡亲们参观,让大家更多地了解民俗农耕文化。

2022-01-02 本报记者 孙 杰 本报通讯员 刘巨雷 花甲老人传承匠心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46509.html 1 巧手制作“鲁班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