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尹君伊
爱上一座城,始于颜值,忠于品质。
2021年,我市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引领,高位启动了城市环境容貌提档升级活动,向违建临建、围挡乱立、“住改商”等城市顽疾“亮剑”,全市干部群众用行动演绎着城市的“蝶变”。狮城沧州展现城市“新颜值”,秀出发展“新气质”,奏响了“创城为民惠民,文明共建共享”的和谐乐章。
明晰方向 高位推进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建设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让群众过得更幸福。”
“城市建设水平体现了一个城市的经济实力、治理理念、市民素质,要坚持不懈抓下去。”
……
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明晰了思路,成为做好这一工作的根本遵循。市第十次党代会将强化新型城镇化建设列为“四大支撑”之一,明确提出要“突出以人为核心、以县城为载体、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提升城市能级和辐射带动能力,建设渤海地区重要现代化工业城市和运河文化名城”。
2021年10月8日,国庆长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我市召开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暨城市品质形象提升推进会议。市委书记康彦民在会上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省委“三重四创五优化”活动部署,紧紧围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省卫生城市,提振精神、奋力攻坚,以敢打必胜的决心和力度全面抓好各项创建工作,推动城市品质提升、容貌提级。我市设立高规格的活动指挥部,由市委书记任政委、市长任指挥长,相关市领导为副指挥长,市直相关部门、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党工委管委会)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强力推进城市环境容貌提档升级活动。
号令一出,狮城上下闻令而动。我市高位谋划、高位对标,聚焦突出问题精准靶向施策,出台《关于开展城市环境容貌提档升级活动的实施意见》,确定拆除违法建设、整治围挡乱立、整治“住改商”、整治垃圾乱倒、整治污水乱排、整治杂物乱堆、整治摊点乱摆等20项重点任务。大力推进城市更新,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牵引,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激发城市发展活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全面增强承载力、竞争力、辐射力、引领力,努力打造现代化、国际化运河文化名城。
为确保完成任务,中心城区(运河区、新华区、沧州高新区、沧州开发区)城市环境容貌提档升级实行市级领导包联社区(村)责任制。44名市级领导分别到包联社区(村)督导调研,推动城市品质提升、容貌提级。同时,市城管局选派84名干部深入网格对接市级领导,做好服务、协调、督办等工作。活动指挥部每周对城市环境容貌提档升级工作进行专题调度,并对各县(市、区)工作开展情况进行通报。
一场城市环境容貌提档升级活动在沧州大地上如火如荼进行着。各县(市、区)、市直有关部门纷纷召开推进大会,成立相应组织机构,对照20项重点任务,制定专项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和具体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和全市群众积极投身其中,用实际行动演绎着城市的“蝶变”。
建章立制 循章而进
文明其表,制度其里。城市文明的成长和成熟,离不开制度的支撑。
为克服“一劳永逸、毕其功于一役”的思想,跳出“突击一阵子、检查花架子、过后老样子”的老路子,确保城市环境容貌提档升级活动取得实效,我市制定了《沧州市城市乱象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沧州市违法建设和“住改商”违法行为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沧州市中心城区空中缆线整治方案》等7个专件,以指挥部办公室名义印发实施,增强工作指导性、可操作性。
同时,按照同类指标就高不就低的原则,指挥部办公室细化制定了城市环境容貌提档升级20项重点任务的工作标准,确保活动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
园林精细化管理有了“硬杠杠”、市政基础设施治理明确整治标准、垃圾分类投放纯净度不低于80%、中心城区公园公厕有了“升级版”……一项项制度和标准精准定位,牢牢抓住了城市环境容貌提升中各项工作的关键着力点。
有了制度作保障,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和城市社区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对照创建标准,(下转第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