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1月06日
第03版:03

水火既济而土合

提起陶器,大家并不陌生。早在近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原始先民们就已经掌握了制陶技艺。也许是一万多年前的某天,一个原始先民偶然发现,火堆旁的黏土经过火烧后变得坚固、耐火、耐水,于是便开启了一个伟大的陶器时代。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指出,陶器是“水火既济而土合”,这是对工艺基础的高度概括,那么陶器到底是如何制作的呢?

首先,采集陶土进行拣选处理。常见的黄土因可塑性低难以制陶,先民们便有意识地选择了沉积性黏土,处理流程一般包括晒干、除杂、沉淀、练泥等。

然后,对陶土进行塑形。最早的塑形方式是将陶泥打制成片,几个泥片贴合成器的“泥片贴筑法”,现今手工紫砂壶的制作,依然广泛采用此种方式;后来为制作大型陶器,出现了将泥条自底部一个个堆叠起来的“泥条盘筑法”,方式类似砌砖垒墙;为了让陶器更加规整精美,并提高效率,创造了将陶泥放在可旋转的台面上进行塑形的“轮制成形法”,算是人类早期的“机床”。

接着,对成型陶胎进行修整装饰。方式包括表面磨光、涂刷陶衣、刻贴花纹、镂空、彩绘等。其中,陶衣的装饰方式类似瓷器“挂釉”,只不过涂刷上去的不是釉料,而是碾磨至极细的黏土悬浮液。

最后,入窑烧制。烧制方式有早期的“平地堆烧法”,其窑温仅700℃左右,所出陶器耐火、防渗、坚固程度都较差。为了提高质量,后期出现了专门的窑炉,使得窑温提高到了1000℃以上。

陶器发展到距今4000-5000年的龙山文化时期,出现了一种堪称新石器时代陶器技术巅峰的陶器——黑陶。沧州博物馆历史厅中展览着一件任丘哑叭庄出土的“磨光黑陶大器盖(残器)”,其口径37.2厘米,高17厘米,虽器型硕大但胎体很薄,整体重量不足1公斤。这件陶器集中展现了龙山文化精湛的制陶技艺:塑形方面,采用轮制成型法,使得器型规整,胎体轻薄;修饰方面,表面磨光,肩部贴桥型钮,降低渗水率的同时,更加方便使用;烧制方面更是明显的陶窑出品,并且采用了黑陶制作的特殊技艺“渗碳”。即在窑温达到预定温度后,投入大量松枝,然后密闭窑室,使窑内缺氧,产生大量碳颗粒烟雾,碳颗粒在窑温下降过程中逐渐向坯体内部渗透,弥补和填充了陶坯的全部孔隙,增加了坯体的致密度和机械强度,赋予陶器乌黑的金属光泽和坚固耐用的优良品质。

陶器以及陶器之后发展起来的瓷器,不仅极大地丰富、便利了古人生活,形成了享誉世界的中国陶瓷文化,更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沧州博物馆二楼历史展厅中,还展陈了很多龙山文化陶器,它们器型多样、质地不同、颜色各异、工艺精湛。徜徉其间,我们不仅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先民的生活,更是与传统文化的一次亲密接触。吕庆元

2022-01-06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45770.html 1 水火既济而土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