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1月07日
第05版:05

为保护党的密件 他抱着妻儿跳入大海

本报记者 杨静然 摄影 魏志广

钟琪一家三口的合影,1945年留给了家人。

钟琪烈士的堂弟陈起忠介绍情况

隐蔽的战线上,他们以化名作掩护,将密码本深藏,从延安到烟台,一路惊险重重。为了躲避敌人的严查,负责机要工作的夫妻把密码本塞进孩子的尿布里,登上了北上的轮船。敌人突然搜捕,危急时刻,他们迅速作出抉择:宁可牺牲全家人的生命,也决不能让党的机密落入敌人的手中。他们把携带的密件紧紧贴在胸前,一家三口抱在一起,毅然跳入波涛滚滚的大海……

这不是影视剧里的片段,却比电影还要惊险、感人。这是1946年,发生在渤海海域上的真实一幕。而主人公就是献县籍烈士钟琪(原名陈贯忠),和他的妻子董健民。

这段往事曾见诸报端,但关于主人公钟琪却鲜有记载。沧州日报“帮烈士寻亲”公益行动的志愿者通过寻访,终于联系上了钟琪的堂弟陈起忠。

那些游走在刀尖和悬崖之上的人,那些用生命捍卫党的机密的人,值得永远铭记。

众文友为烈士找家

1946年10月,渤海湾。

水天一色,寂静如蓝。阳光洒在海面上,银亮亮的波光像是跳动的音符。一艘大船缓缓驶来,大船身后,浪花翻滚。这是一艘开往大连的客轮,即将驶入渤海湾。

船上,年轻的母亲从丈夫手中接过孩子,用手点着玻璃窗,一遍一遍小声教着,“大海,海鸥……”突然一声巨响,轮船剧烈颠簸起来,玻璃窗被击碎,海水猛烈地冲进船舱,船上顿时乱作一团。惊魂未定间,一小股国民党士兵气势汹汹地上了船,叫嚣着:“有没有共产党?!”所有的乘客都被赶到甲板上,挨个搜查。

她向他点一点头,多年夫妻搭档,他们一个眼神就能明白彼此。下一刻,夫妇把携带的密件紧紧贴在胸前,和儿子抱在一起,纵身跳入大海。

……

年轻的生命戛然而止,而他们用生命点燃的光明未来,如今已经实现。70多年后的今天,这段红色往事依然让人动容,让人肃然起敬。而他们的故事也在网络上不断传播,感动了万千网友。其中,也包括沧州日报“帮烈士寻亲”公益行动的志愿者。

故事里介绍,董健民,1923年出生于河北省静海县(今属天津市)。1939年春,16岁的董健民在她的叔父、中共地下党员董秋斯的引导下,与两个姐姐一起南下,辗转参加到抗日救国的行列中。1940年,她们姐妹来到延安,进入陕北公学学习。同年,相继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钟琪,祖籍河北省献县。“七七事变”后,全家逃难到西安,后来参加了耀县“抗日游击队训练班”。

钟琪是谁?这是他的真实姓名吗?他的家人还在吗?

循着寥寥线索,志愿者试图找到钟琪的相关信息。

首先,就是烈士的家乡献县。寻亲志愿者将故事发给了献县作家宋灵慧,在她的帮助下,钟琪和妻子舍生保护密件的故事在献县文友圈里不断发酵。

宋灵慧说,这个圈子虽然人不多,但他们对献县的历史、文化都有深入的研究,大家分别从姓氏、村志等方面着手,抽丝剥茧般地查找着线索。

因为公开的信息有限,大家把目光聚焦在了钟琪的姓氏“钟”上面,找到了钟姓聚集的郭庄镇钟尧京村。走访后发现不是,便很快排除。

志愿者正准备与县党史办对接,另一边,文友们也很快传来了消息——钟琪,原名陈贯忠,老家是淮镇李家洼村,他的堂弟还健在,当地一位文史爱好者曾撰写过这位烈士的故事。

好消息传来,一段英雄往事也随之浮出水面。

还原钟琪真实身份

写过钟琪烈士的,是淮镇镇政府工作人员、50岁的赵志忠。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献县文史研究。

2017年7月,淮镇民政所所长常强在李家洼村下乡过程中,得知钟琪、董健民夫妇的故事,便找到了赵志忠,希望借助他的力量宣传一下烈士的事迹。一同拿来的,还有两张黑白照片,和一份名为《壮志虽未酬 英名照后人》的资料汇编,资料是由姜立贤采访撰写,1982年12月刊发的。常强还告诉赵志忠,钟琪的堂弟陈起忠还健在。

看着手中的照片和资料,赵志忠被钟琪、董健民夫妇的故事深深打动,他打算搜集史料,撰写文章,还原烈士的故事。

赵志忠说,钟琪,原名陈贯忠,1921年出生,祖籍献县淮镇李家洼村,后来寄居山西省太原市,1928年入读太原正太铁路扶轮小学,1934年在太原三晋中学读书。

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家逃难到西安,钟琪参加了耀县“抗日游击队训练班”,后来,他说服母亲,和两个青年来到了延安。1938年,年仅17岁的钟琪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接受了专业训练,更是将“不管在什么情况下,绝不可泄露党的机密”的纪律,深深植入脑海。

钟琪先后在延安“抗大”和马列学院学习,1941年调入中央社会部机要科工作。

“根据查到的资料,钟琪业务上刻苦钻研,为人谦虚诚恳,经常把组织上发的生活用品和津贴分给有困难的同志。在延安大生产运动中,钟琪因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吃苦耐劳,被同志们评为积极分子,受到组织的奖励。”赵志忠说。

在机要科,钟琪认识了董健民。工作中,二人互生情愫。1942年底,这对革命伴侣在延安枣园一间普通的窑洞里举行了婚礼。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党中央作出了争取东北、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战略决定,并成立中共中央东北局,抽调大批干部和部队进军东北。钟琪和董健民夫妇受党组织派遣到东北局工作。

1946年,他们带着党的密件,抱着刚满两岁的儿子,告别延安,化装乘船由海路经大连赴东北。同船的人中,除了有护送的交通员,还有六七名一起从延安出发的同志。

当他们乘坐的商船驶进渤海水域时,遭到国民党军舰的拦截。炮弹击中了他们乘坐的商船,孩子也被弹片击伤。接着,国民党军警开始搜捕共产党员。

面对突如其来的险情,钟琪和董健民冷静地分析了险恶处境,迅速作出抉择:宁可牺牲全家人的生命,也决不能让党的机密落入敌人手中。他们把携带的密件紧贴在胸前,把被弹片击中的孩子紧搂在怀中,然后一家三口紧紧地抱在一起,毅然跳进了大海……牺牲时,钟琪25岁,董健民23岁,他们的儿子刚满两岁。

后来,同行的一位同志侥幸脱险,钟琪和董健民的英雄事迹才被人知晓。

赵志忠说,钟琪、董健民一家遇难的消息传到了山东省委和华东社会部,然后电报发至延安,大家都为钟琪、董健民的壮烈牺牲而痛惜。1947年初,胡宗南大举进犯延安,革命队伍准备撤离时,中央专门为两位烈士举行了简朴庄重的追悼会。

“当时,由于战争环境和工作的特殊性,党组织未能和钟琪、董健民的亲人取得联系,也没发烈士证书。1981年,经中共中央调查部部长罗青长等人证明:钟琪、董健民两同志确系中共党员,他们为了保护党的机密,带着密码本,抱着稚童,英勇跳海牺牲,追认为烈士。” 赵志忠说。

盼为烈士树碑立传

得知钟琪的亲人还健在,寻亲志愿者马不停蹄地赶到了淮镇李家洼村,见到了钟琪烈士的堂弟、85岁的陈起忠。

“钟琪,原名陈贯忠,是俺大伯家的哥哥。大伯家有4个闺女、两个儿子,他排行老二。”老人说。

清朝末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陈起忠的父亲和大伯十几岁就一起出去打工了。他们来到山西太原,给地主家打杂、扛活,年纪稍大些后,二人在当地铁路部门找到了工作,生活条件逐渐改善。后来,陈起忠的大伯留在了太原生活,而他父亲则回到了家乡。

抗日战争爆发后,大伯一家逃难到西安,也是在这个时候,钟琪接受了红色思想的洗礼,加入革命队伍。而他的家人则继续南下。

“那些年,我们家和大伯家断了联系,后来,大伯和大婶相继去世,家人便把二老的骨灰带回了老家埋葬。那时,我得知二哥陈贯忠参加了革命。”

老人回忆,1945年左右,钟琪夫妇曾带着孩子回到家乡,探望亲友。

“哥哥一家三口是由交通员护送回来的,回来时牵着一头毛驴。其间,他还独自去了一趟河间。哥哥不让我们过问太多,还说为了工作,他改名为‘钟琪’。离别时,家里人舍不得他们,一个劲儿挽留,但他们还是走了。临走时,留下了两张照片。一张是他们一家三口的全家福,一张是钟琪的半身像。”正是这两张珍贵的照片,为日后证明钟琪的烈士身份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证据。

不曾想,这一别竟是永远。直到1983年,陈起忠接到了来自北京的民政部门的电话,一家人才得知钟琪夫妇连同两岁的孩子都已经牺牲了。

同年,陈起忠带着哥哥曾留下的照片去北京参加了他们的追悼会。会后,工作人员给了他一份《壮志虽未酬 英名照后人》的资料,上面详细记载了夫妻二人的生平和牺牲经过。

那一刻,陈起忠掩面痛哭。

后来的几年,他多次来到当地民政部门。因为陈起忠发现,无论是县志还是烈士英名录上,都没有记载钟琪的名字。老人最大的心愿就是能为哥哥树碑立传,让人们知道,在李家洼村、在献县有一位让人钦佩的烈士,他用生命保护了党的机密。

有人告诉陈起忠,在西柏坡革命纪念馆的“无名的丰碑——党的情报和侦察保卫战线英烈事迹展览”展厅内,陈列着钟琪、董健民烈士的事迹、照片和油画。他一直想去看看。

陈起忠望向渤海方向,耳边响起了那句全国人民的心声:这盛世,已如你所愿。

2022-01-07 为保护党的密件 他抱着妻儿跳入大海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45872.html 1 本报记者 杨静然 摄影 魏志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