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1月14日
第06版:06

门框上的风景

张国中

春联,是门框上的风景。往事越千年,春联也千年,春联是中华文明的一大奇葩。古往今来,无论是文人雅士,还是平民百姓,对其无不欣赏,也越来越有发展。看各地楹联协会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的盛况便知,它的兴盛一直从昨天到今天乃至会到明天。春联即专门为春节“定制”的对联。春联的风格活泼多样,全部为春节而特意定制。风景年年在门框上,年年门框上风景不同。它表达的喜庆、内涵,不管词汇如何变化,都是来自于百姓的心声,是他们一代又一代人寄托的生生不息的期冀。

至于春联出现在何时,有几种说法。而最早见于史籍的,是说五代时期的一个除夕,后蜀国国君孟昶让人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一为了避邪,二为了庆祝佳节,挂在他下榻的卧室门框上。那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基本上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这副联可谓是门框上最久远的风景,到了21世纪20年代的今天,乡村里还有不少人家贴这副联。它可能代表着最广泛的底层百姓最朴实无华的心愿吧。

春联发展到宋代,人们还是喜欢在桃木上写春联,即有“桃木辟邪”的意思,亦有表达自己美好心愿、装饰门户的想法。这个年代流传最广的就是王安石的《元日》诗了。诗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诗,人们耳熟能详,表现了当时人们的精神面貌和心态。人们写副桃木春联挂在门上,让“大鬼小鬼进不来”,又对来年的生活有了新的期待。写到此,不由想到歌剧《白毛女》中杨白劳那段无奈而又悲愤的场景。

在旧社会,与杨白劳命运相同的,还有我们村一位60多岁的老长工王洪。过年了,他想去去晦气,希望来年有个好生活,也去买了红纸,请识字的人为他写了副对联。大年初一早上,大字不识一个的王洪发现拜年的人冲着他家门框上的对联指指画画,有的偷笑,有的愤怒。王洪找人给他读了一下。上联是:日日吃糠菜;下联是:月月穿破鞋。横批:年年受穷。王洪闻听,不仅大怒,抄起菜刀就要找写春联的人拼命。好歹被人们劝住了。王洪与杨白劳差不多,也没有活到正月十五,他一家三口被冻饿死在村头的“狼窝”里。这是我们村史中记载的一段真实事件。我常想,这可能是春联故事中最悲摧的事件了。

春联给人最多的还是欢乐,首先是视觉上的享受。红彤彤的纸,黑漆漆的字,无不映照出人们的心思。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谦恭的族群。他们即使有再大的愿望,再多的心思,都不愿意向人袒露出来。怕人笑话,也怕让人耻笑异想天开。而春联恰好能代表他们发声,向人吐露自己的心声和抱负。你看这家:“花事才逢花好日,虎年更有虎威风”,此联优美中带着铿锵。门框的主人呢,偏偏长得如娄阿鼠一般,头发稀疏,还不时用手划拉几下,以保持发型整齐,脸上满是憨憨的笑意。虽然长得有点磕碜,但两个儿子是争气的,一个在北京是电子方面的专家;另一个在上海,是汽车通讯配件方面的工程师。

再看这家门框:“兴伟业仍须牛劲,展宏图更壮雄威”。人们都知道,这家主人的厂子,正遭受因为新冠疫情带来的企业半年停顿。企业不算大,也不算小。小家面前顾大家,响应号召,停止生产,遣散了工人,主人宽敞明亮的住宅,也掩饰不了主人心中的焦虑。但这副春联,让人们读出了他的心音。相信他会和国家一起,共克时艰。只待疫情过去,就会如春联中所言:“展宏图更壮雄威”。几乎人人都相信他有这个能力,更有这个志气。

老邻居望春哥家的对联,让我若有所思:“虎跃龙腾生紫气,风调雨顺兆丰年”。去秋,村里遭受百年不遇的涝灾。即将丰收的玉米,在没膝深的水里泡了半个多月。乡亲们忧心如焚,仿佛约好了,不谋而合地想到了一处:大型收割车辆无法进地,就又回到了人工收秋时代,手拉肩扛,硬是龙口夺粮,力争把损失降到了最低。

观看春联的人们呢,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即便主家春联写得天大,也并不当真,该拿他们开玩笑的开玩笑,该取笑他们的照样取笑。被取笑的人也不认真,往往划拉着头,或者捋着胡须憨笑。也许,只有门框的主人心里会把这个春联所写,当作自己来年的希望,甘苦寸心知嘛。他们并不会向任何人,哪怕最亲近的人,袒露自己的打算和心事。他们怕实现不了会被人笑话。他们是最本质的乡下人,也是最具新时代蓬勃自己愿望的新型乡村人。

父亲在的时候,对写春联最上心,特别是从村干部位置退下来的那几年。他的文化并不高,字写得却不错,尤其是毛笔字。父亲说,写毛笔字,是上高小时的必备课。他的毛笔字,可能就是那时打下的功底吧。每年春节前夕,就早早买了红纸、墨汁和廉价毛笔,先是在废旧报纸上试笔,笔墨浓浓淡淡地写进他许多心事。那时,我订阅了山西出版的《对联·民间对联故事》。那是一本非常精美的杂志,每逢春节前夕,都会选登许多新春联,以及书法家写的春联作品。这给喜欢春联的父亲提供了最好的参照物。他每期都会读,认为好的就用钢笔抄写在他的塑料皮笔记本上。他常常对我说,你是做文化工作的,应该练练毛笔字。我有时心血来潮,真的就写了。某年的大年初一,有上门给父母拜年的细心人,对父亲开玩笑说:叔,年纪大了,字也不至于倒退这么厉害。父亲微笑不语望着我,我一时脸红得像个关公。

因为春联,我还收了一位“徒弟”。某年春节的大年初一中午,哥几个小聚。一年轻人进来说,今天拜年看到一副对联,不知怎么读。村里人都说国中兄有学问,如果你能读上来,我就自罚三杯酒,并拜你为师。我吓一跳,什么春联能让人出言如此?遂让年轻人写下来:日[~公式~]晶[~公式~]安天下,月朋[~公式~][~公式~]定乾坤。

看完我笑了,说大过年的,谁家在门框上写这副怪联吓唬人?随口读给他听。年轻人半信半疑,又给北京的一位本家学者打了电话,得到肯定答复后。年轻人连干三杯,要鞠躬拜师却被我拦住了。我知道我还不配为人师。我告诉年轻人,艺路无涯,学海无边,中国文字博大精深,需要时时学习,日日精进。学习就犹如这红彤彤的春联,风景虽然在门框上,但门框上的风景更应该存进人们的心里。

2022-01-14 张国中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46579.html 1 门框上的风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