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1月18日
第06版:06

千年铁狮见证融融亲情

几代人与铁狮相依相伴,见证了铁狮的铸造过程、风雨沧桑;一家人对铁狮充满感情,分别之际在铁狮前合影留念——

白世国 齐斐斐

沧县旧州镇东关小学教师敖国军,珍藏着一张拍摄于1975年、以千年铁狮为背景的照片,照片定格的是一家人的血脉亲情。

拂去时光的蒙尘,敖国军徐徐道来照片背后的真情往事。

上世纪70年代,受革命英雄主义题材电影的影响,敖国军的三叔敖玉才自小崇拜军人,立志长大后成为一名保家卫国的解放军战士。上初中后,敖玉才的这种想法更加强烈。一看到村里有人参军入伍,就羡慕得不得了。

1970年冬天的一个傍晚,公社传来征兵的消息,敖玉才顾不得把饭吃完,就第一个跑到大队报名。他有文化,家庭成分好,劳动积极,总是抢累活、脏活干,给大家的印象很好。入伍名额是由公社按大队分配的,东关大队只有4个名额,大队干部一致推荐了他。体检、政审一切顺利,他如愿以偿地成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送兵那天,公社干部给他戴上大红花,派出马车,一路锣鼓喧天,欢送新兵去县城,再乘火车去宁夏服役。那个年代,入伍比现在考研的轰动效应还要大。

一人入伍,全家荣耀。大队把一块写有“军属之家”的红色光荣牌挂在敖家门楣的右上侧,光荣牌虽小,但含义深刻,承载着至高无上的荣耀。生产队对敖家格外照顾,不时还有学生来帮助扫院子、挑水。在革命家庭的光环下,全家人特别自豪,生产格外有劲,生活充满阳光。

1975年夏,三叔敖玉才的祖母病危。家里给在外的亲人们发出加急电报。敖玉才闻讯,急忙请了假,连夜从宁夏赶了回来。与此同时,远在沈阳、北京的二爷、三爷也匆匆返乡探视。二爷是三年困难时期,为谋生计背井离乡远走东北的,落户于沈阳。三爷是中医,少小离家,在北京一医院坐堂应诊。

几天后,祖母病逝。送别老人,二爷、三爷、三叔即将踏上返程,刚刚团聚的一家人又要远隔天涯,不知何年再相聚。大家不约而同地提出在村西的铁狮子旁合影存念。当时正是一场大雨过后,田里的庄稼正茂盛。铁狮昂首立于水中,雄姿勃发,见证了一家人的融融亲情。照片后排自左至右依次是二爷、三爷,他们头戴草帽,虽居于城市,但农民本色不改。前排左侧,身着戎装、精神饱满、风华正茂是敖玉才,前排右侧是敖国军的父亲。

即将分离的一家人,为什么选择以铁狮为背景留影存念呢?

在沧州,或许还没有哪户人家比旧州东关的敖家对铁狮子的感情更为深厚。早在西汉初年,敖家人就在此地居住,子孙绵延,历经风雨沧桑,见证了铁狮的铸造过程,并与铁狮相依相伴。明建文年间,一场叔侄争夺帝位的战争,使得整座城池几乎被屠戮殆尽。一户敖姓人家躲在土城下的洞穴中,幸免于难。血雨腥风,敖家人没有选择逃离,因为念着祖祖辈辈生活的这片故土。一切从头开始,在焦土上建起房屋,迎春送雪,繁衍生息。

故里风物皆乡愁。经历的磨难,使得世世代代的敖家人无论走多远,都念着故土,念着家门口的铁狮子。二爷、三爷、三叔也不例外,来信问候故里亲人,不忘询问铁狮子的情况。居于铁狮旁的敖国军有早起锻炼的习惯,常去铁狮子那里走走看看。现在铁狮景区修缮得更好了,前来瞻仰千年铁狮的人越来越多,沧州的铁狮文化也得到了更好的绵延和传承。看着眼前的巍峨雄狮,想着祖祖辈辈走过的足迹,定格的瞬间,敖国军希望一切如愿,幸福长远。

2022-01-18 几代人与铁狮相依相伴,见证了铁狮的铸造过程、风雨沧桑;一家人对铁狮充满感情,分别之际在铁狮前合影留念——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46821.html 1 千年铁狮见证融融亲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