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怕,此菌可防可治!
近日,美国卫生及公共服务部发布了最新第15版致癌物报告,新增了8种致癌物,幽门螺旋杆菌首次被列为明确致癌物。
作为一种特殊的细菌,幽门螺旋杆菌几乎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约50%。记者在我市各大医院门诊了解到,大多数胃癌患者都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
那么,它跟胃癌到底有什么关系?如何预防?如何治疗?
或间接诱发胃癌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后主要影响胃内环境和胃壁结构,导致患者出现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对患者健康和生活都有影响。”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李卫民说。
李卫民介绍,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患者主要表现为饭后腹胀、不舒服甚至会感到疼痛,同时伴随着反酸和食欲下降。严重的还会引起反复发作的腹部剧烈疼痛,上消化道出血,之后就是慢性胃炎、胃溃疡或胃粘膜萎缩、肠化,甚至癌变。
临床研究发现,大多数的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关,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会增加消化性溃疡的发生率。因此,感染者出现症状时,应该及时就医并接受正规治疗。
记者走访我市各大医院发现,大部分胃癌患者都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而胃癌是一种很常见的恶性肿瘤,所以,预防和治疗幽门螺旋杆菌对于防止胃癌发生尤为重要,且幽门螺旋杆菌传染性强,经常是一个人会传染全家。
高风险人群应主动筛查
“为有效预防胃癌,我们的做法就是对高风险人群进行早期筛查。”李卫民介绍,主动、定期检查胃病可以有效地预防癌变。
李卫民曾接诊过一位50多岁的患者,因出现腹胀、反酸、嗝气等消化不良症状,到医院就诊,在检测出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后,医院建议其进行胃镜检查,发现胃内已出现病变,经过内镜微创治疗,病变部位得到及时处理,患者恢复良好,只需定期复查即可。
虽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可能导致胃部癌变,但目前研究认为,可能致癌的是特定的幽门螺旋杆菌菌株,并非所有的幽门螺旋杆菌都会致癌。从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到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再到癌前病变,直到胃癌,是一个慢性发展的过程,平均需要10年左右时间,中间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以规避罹患胃癌的风险。
李卫民说,年龄在40岁以上,并检测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或患有萎缩性胃炎、有家族病史的人群被定义为高风险人群,建议这部分人定期进行癌症筛查。
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就医
而对于非高危人群,对幽门螺旋杆菌也要高度重视。一旦感染,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李卫民介绍,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后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无症状,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此类患者建议清除幽门螺旋杆菌或遵医嘱定期复查即可;已经出现症状的患者,或检查出胃部溃疡、有消化道癌症家族史的患者,则需要接受医生正规完善的治疗,不可擅自用药,也不建议中途中断治疗,以免增加幽门螺旋杆菌的耐药性,加大治疗难度。
李卫民提醒,如胃部出现绞痛、烧灼痛,或伴有烧心、反酸等症状;经常感到腹部胀满,即使未进食也会有腹胀不适感,频繁打嗝、嗳气;出现食欲不振,并常伴有消化不良等症状时,要及时就医。
如何检测是否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在确认感染后,应如何治疗?
“目前最简单准确的检测方式就是碳13或碳14呼气试验。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最常见的方法就是‘四联疗法’,即利用两种抗生素配合质子泵抑制剂、铋制剂的不同组合进行杀菌。”李卫民说,即便检测出幽门螺旋杆菌阳性也不必恐慌,遵从医嘱,科学治疗一般都可治愈。
养成好习惯预防感染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其传播的主要途径包括粪口传播和口口传播。”李卫民举例说,例如如厕后不洗手,紧接着吃东西或摸嘴巴;共餐的进餐模式,会带来口水传播,也会使得幽门螺旋杆菌在人群中相互感染。
李卫民建议,预防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在生活中一定要注意以下方面:饮食卫生,少食生冷食物,即使食用也要做好清洁消毒;注意日常餐具的清洁消毒;不吃街边卫生资格不过关的路边摊等;免疫力低下的人群避免聚餐,或聚餐时选择分餐制或使用公筷避免交叉感染;家长避免口嚼食物后再喂给孩子;注意调节情绪,避免过度紧张、焦虑、愤怒等情绪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