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1月19日
第06版:06

告别燃煤 农村取暖选择多 ■ 本报记者 张梦鹤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在此过程中,告别燃煤,城镇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冬季使用什么能源取暖备受关注。

“在‘双碳’背景下,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是目前能源替代的主要形式。”市制冷学会会长、制冷高级工程师强福悦给出了答案。他说,去年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中明确提出,加快优化建筑用能结构,可因地制宜推行热泵、太阳能等清洁低碳供暖。

“构建以清洁能源为主的取暖方式,可促进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是推动农村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抓手。”这也是市制冷学会多年来一直关注的课题。近两年,他们不断深入探讨,调研推出多种绿色环保的取暖方式——

空气源热泵取暖 智慧又环保

连日来,气温虽跌至零下,但中捷产业园区和顺小区的居民家中,依然温暖如春。

“别看俺们是新农村搬迁后建的小区,但到了冬天一点都不受罪。这一冬室内都是20多摄氏度,供暖价格还便宜。”和顺小区的一位居民乐呵呵地说。

和顺小区的“保暖秘籍”,就在小区东南侧——在这里,24组空气源热泵24小时“上岗”,在制冷剂的蒸发和冷凝过程中产生热能,将供暖系统中的水流温度提升至40℃,温暖千家万户。

“空气源热泵,就是在冬季利用室外空气做低位热源制热。不同于锅炉燃煤,这是一种可再生能源供热方式。”小区供暖运营负责人——河北盛博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建忠介绍道。

这种供热方式的环保理念,并不是空口无凭。数据表明,和顺小区供热面积6万多平方米,可减少煤炭使用量828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2154.28吨、减排二氧化硫19.89吨,减排氮氧化物5.8吨,减排粉尘19.86吨。

由于空气源热泵供暖是一个系统化工程,河北盛博公司还自主研发了智慧能源站,把机组、机房、远程监控、远程操控合为一体,通过均衡调控供热温度,实现节能供暖。

这样的绿色供暖方式,引起了市制冷学会的关注。

2021年,在市科协组织的科技创新智库建设项目中,市制冷学会从众多新能源供热项目中选取了空气源热泵技术集中供暖项目为研究对象,对运行情况进行了跟踪、分析、研究。该研究课题还荣获市科协2021年度科技创新课题三等奖。

“空气源热泵集中供暖技术节能环保,安全、经济、高效,对当地大气环境的保护意义深远。其安装灵活方便、运行智能,也适合新农村小城镇建设、城中村改造及城市安居房工程。”强福悦说,“去年,盛博公司还承办了京津冀地区分布式清洁供热技术交流会,与京津冀多地的供热协会、企业共同研讨清洁供热的新技术、新模式和新生态。可以预见,随着可再生能源集中供暖应用得越来越多,居民采暖和工业污染物的排放对大气的污染将越来越少。”

和燃煤说再见 多样用能暖洋洋

近些年,市制冷学会一直关注清洁取暖对于大气污染防治的积极影响。

为了给新农村建设和企业生产提供更多绿色取暖方式,倡导节能技术和环保发展理念,2020年,学会还以《“燃煤替代”新能源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为课题,结合我市多地实际情况,从地源热泵与太阳能结合应用、地源热泵应用、污水源热泵应用、复合型能源(地源、空气源、太阳能、光伏发电)应用、空气源热泵应用、气代煤应用等6方面出发,探讨如何选择新能源形式及怎样更好地应用新能源。

在南皮经济开发区,河北益民五金股份有限公司的科研楼,就是市制冷学会研究的多个节能取暖样本之一。冬季,这里8000多平方米的办公空间暖意融融,正是因为使用了地源热泵+太阳能的用能方式。

“地源热泵的能量来自于浅层地热能,它不向外界排放任何废气、废水、废渣,是一种理想的‘绿色空调’。但如果过度采集地源换热器区域的土壤热量,且没有任何补热措施,就会导致土壤热源亏损,让供热效果大打折扣。”这时,作为清洁能源之一的太阳能,便当上了“替补队员”。

“最节能的补热方式,就是在夏季时通过太阳能集热器将热能储存在地下土壤中。到了冬季,再成为地源热泵采暖的换热热源。”强福悦说,在春、夏、秋三季,益民公司通过太阳能采集的热量,除满足厂区生活热水需要,剩余的都被导入地下储存,用来提升土壤温度,提高冬季供热效率。

地源、空气源、太阳能、光伏发电等能源的复合型使用,在节能应用中同样不可小觑。

位于沧县姚官屯乡的沧县华鑫综合楼,就应用了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水机组、太阳能热水器、光伏发电、低温地板采暖系统等诸多低碳节能技术。这里的客房配备了太阳能集热器和空气能热水器,来满足每天5吨的热水需求。屋顶上装有太阳能光伏发电板,全年可发电1642.5千瓦时。室内的制冷、制热,则采用地源热泵系统。

“华鑫综合楼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利用这些可再生能源,年可节约燃煤11.2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9.34吨,二氧化硫排放量95.2公斤,氮氧化物排放量82.88公斤。”目前,这里已成为市制冷学会复合式新能源应用的样板工程。

服务十几年 打通“最后一公里”

新能源取暖方式多样,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影响深远,在我市多地已相继落地。

但强福悦也坦言,不少地区缺乏对当地资源的有效评估,导致新能源应用技术方案与当地自然条件脱节,存在新能源形式选择不佳、利用率低等问题。

“由于技术理念欠缺,不少城乡新建民居在设计中,只采用了地源热泵单独取暖方式,使用了三四年后,土壤热能亏损严重,再加上没有配套补热措施,供暖效果差强人意。”这几年,向制冷学会咨询这类问题的人不少。每次他们都会耐心解答。若有重大技术难题则会去现场查看,进行指导技术,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清洁取暖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追求高效、绿色、舒适的取暖体验,这就需要专业的技术手段作支撑。”强福悦说,制冷学会自2004年底成立后,作为融合了全行业优质资源和先进经验的平台,一直在提供公益技术服务,平均每年接到技术咨询电话3000多个,深入现场技术指导近百次,技术方案论证近50次。

为解决新能源取暖应用中的技术问题,在我市多部门的组织下,制冷学会还多次受邀讲解新能源技术的应用和典型案例,提升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水平。

“无论是采用哪种方式搭建交流平台,我们的最终目的都是打通技术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让新能源更加顺畅、广泛地应用在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中。”强福悦说,“也欢迎更多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的新能源企业、人才加入我们,一起发挥技术优势,助力‘双碳’,造福社会。”

2022-01-19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46940.html 1 告别燃煤 农村取暖选择多 ■ 本报记者 张梦鹤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