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1月19日
第06版:06

“白胖子”变身“金豆子”

■ 本报记者 刘彦芹 张梦鹤

“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个白胖子。”朗朗上口的谜语,让“白胖子”成了花生的代名词。在河间西九吉乡,河间市联发农机联作种植合作社种出的花生,比寻常的“白胖子”更有名气。从2014年开始发展花生种植,到成立河间市花生产业协会,对于合作社负责人范景修而言,一粒小小花生,除了可做成各种美味,更蕴藏着致富的密码。这些年,他不断探索花生特色种植,让致富不再是梦想——

水果花生认准“范胖子”

“老范,水果花生还有吗?给俺留10箱。”“老范,高油酸花生油再来4箱。”隆冬时节,地里没了活计,范景修依然不得闲。手机嗡嗡作响,接起来,不是订花生,就是要油的。

撂下手机,他又忙不迭指挥工人将花生装车。“沧州的、河间的、肃宁的……订货的人远了去了。有经营土特产商店的,也有单个市民,都点名要咱的水果花生和高油酸花生油。这不,刚装出几十箱货来,留不住。”

他说,水果花生是人们给起的昵称,由于果粒嚼起来有甜味,不少人都喜欢生吃。

“水果花生的学名是冀花甜1号,不同于高油酸花生品种,是低脂肪的甜花生。前两年俺到沧州市区参加展会和年货节,人们都排队买咱的甜花生。”

水果花生口味甜香,让人难以忘怀。卖花生的范景修,更给大伙儿留下了深刻印象。每次大伙儿买花生,都要找“范胖子”。

不过,这里的“范胖子”,说的不只是范景修,还是花生的品牌。

土里刨食,范景修并没有局限在眼前的一亩三分地。“打出品牌,让咱的花生也上高档次。”为此,他还特意找朋友设计了品牌标识。

2017年底,以范景修的卡通形象为logo的商标“范胖子”问世。胖胖的身体,诙谐的表情,让人一眼难忘。同时上线的,还有“范胖子”甜花生礼盒和高油酸花生油。

好产品,嫁得好“婆家”。除了与大市场及农产品专卖店合作,范景修让儿子还开起了网店。搭上互联网的快车,“范胖子”甜花生和花生油走向了天南海北。

良种良方成就“花生大王”

从2017年尝试种植花生后,范景修就没停下探索的脚步。除了“水果花生”,他每年都要试种十几种花生新品种。

冀花18、冀花19、冀花545、花育23、河南001……在合作社办公室的桌子上,一盘盘花生“亮相”,好似在“开会”。由于长年与新品种打交道,范景修只看花生的表壳,就知道是啥品种。

不过,追求新品种,范景修并不盲目。

“俺们试种的大部分品种,都是省农科院花生研究室专家李玉荣老师培育的新品种,远远领先本地品种。”范景修说,“以前的高产品种含油量低、高油酸品种产量低,但是俺们选的这几个高油酸品种,出米率、油酸含量都挺好,而且抗旱性、抗涝性、抗病性强,亩产能达到400公斤呢。”

品质好,产量又高,效益一下子就上来了,让范景修笑开了花。要知道,前些年要是种花生,一亩地连300公斤都收不了。

当然,能结出这么多“好果子”,配套的高效种植技术也必不可少。

高效种植,首先要起垄覆膜来栽培花生。“起垄种植,果实生长比较集中,方便收获。使用地膜,则可提升地温,不仅能适当早种花生,还能降低低温造成的出苗率不高等问题。此外,还能抑制杂草生长,又省工、又保水。”

避免花生病虫害和农药残留,用德国进口拌种剂包衣,坚持防病优于治病;使用生物药剂,坚持物理除虫;给花生地上有机肥……不断用无公害技术“加持”,范景修的花生不光产量上来了,品质也在当地数一数二。

这两年,他还引入了水肥一体化喷灌技术,在麦茬上种夏播花生。“收完麦子,紧跟着喷灌造墒,不仅能抢时灌溉,而且让土壤均匀‘喝’水,后期出苗也齐。”今年,范景修又打定主意给花生地安滴灌,“滴灌就更节水了。以后滴灌、喷灌全覆盖,俺种花生管理起来更省心,也更高效。”

义务推广致富“金豆子”

品种新、产量高、品质好,范景修的花生一下子出了名,他也因此成了远近闻名的“花生大王”。每年,打听着找他讨种子、学技术的农户和合作社也不少。

“老范,今年俺想种点花生,哪个品种好?”正说着,他就收到这样的语音信息。

“要是想收完小麦种夏播花生,就选水果花生,口感好、市场广。要是想走初加工,做炒花生、煮花生,种河南001也行,生长周期还短……”他回复道。

赶上农民朋友找来合作社,范景修不光热情招待,也会将这些年的探索经验倾囊相授。“农业要发展,不能单靠一家一户,还是要走集约化、规模化道路。”他的想法朴实。

早在2015年时,他就组织成立了河间市花生产业协会。平日里,农户们没事就在产业协会的微信群里交流种植技术、探索产品销路。赶上播种或收获期,协会还会组织现场观摩,聘请专家实地指导。

“说起来,俺们协会更像个中转站,会员有啥需要,俺们可以提供,协会没有的,还能帮忙联系。总之,千方百计解决大伙儿的难题。”现在,河间市花生产业协会已有200多名会员,辐射了雄安新区、廊坊大城及河间、献县等地,辐射面积多达万余亩地。

就连合作社周边地块的小农户,也在范景修的带动下零散种上了几分地花生。别看规模有限,但品种好、产量高,收获时,直接拉到集市上,一公斤卖7元钱也不愁销。

“谁都没想到,这花生虽小,效益却不少。以后,俺们还要再向加工产业延伸,让小花生成长为大产业。”让“白胖子”成为致富的“金豆子”,范景修干劲儿十足。

2022-01-19 ■ 本报记者 刘彦芹 张梦鹤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46941.html 1 “白胖子”变身“金豆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