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1月26日
第07版:07

李景勇: 畅游书海诗兴高

齐斐斐

“北风吹至此以后,燕山雪片大如席。雪美如画的叹词,尚需略过跋涉,略过呼啸之外,送还的寂静……”“大雪”,晚七时半,于北京方庄,骆驼。

在沧州,“骆驼”这个笔名在文化圈里,名气很大。他的诗词淳朴且深情,纯净且旷达,深受人们的喜爱。一颗纯净的心面对这个世界,万物都是有爱和温暖的。

“骆驼”原名李景勇,几十年来,读书写诗是他生活的大部。在书海里畅游,在诗海里逍遥,他怡然自得。

书香家庭濡染诗心

李景勇曾在高中教学十几年,后在市交通运输局从事教育培训至今。

在他眼里,每一朵花都是诗意的,每一段文字都有故事。李景勇说,喜欢读书,与家庭有关。他出生在南皮县鲍官屯镇小张官村,爷爷年轻时是十里八乡有名望的私塾先生,大伯曾是1930年代津南地区中学考试的第二名,家中的读书氛围甚浓。

李景勇兄妹四个,姐姐和两个哥哥都大他很多,学习成绩都很好。在儿时的记忆中,最常见的场景就是全家人每人捧着一本书,在煤油灯下,看书交流。1978年恢复高考后,正好高中毕业的李景勇,考入河北师范大学。

李景勇说,考入大学,是他读书的第一大收获。他对中小学时的那本《成语小词典》记忆尤深。因为太喜爱,视若珍宝,对上面的成语及成语故事几乎达到了倒背如流的地步。当时,除了会把成语故事讲给小朋友们听,还学着用成语写一些小文章,这就是李景勇写作的萌芽。进入大学,他除了专业学习外,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读书上。不论是经典的《四书》《五经》,还是现代文学作品,他都认真去读。

生活中的诗和远方

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是李景勇的真切感受。近40年工作的忙忙碌碌,热爱文字的他常感觉很难静下心来去和文字对话。直到几年前,他偶然翻出了自己的教案纸、日记本,甚至旧试卷背面写下的一首首小诗、小文,就想着整理一下。他把这些旧作放在QQ空间里,居然受到了不少肯定,这也重燃了他的写作激情。

这一切,仿佛回到了青葱时代,回到了诗意年华。李景勇说,这么多年,他要感谢两个人,一个是同样爱读书的女儿,一个是爱看他文字的妻子魏文宏。女儿帮他申请了QQ空间,让他的写作既方便修改,又方便储存;妻子为了激励他写作,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建立了沧州较早的微信平台《木子小院》。除了发表他的作品外,也发表其他文友的作品。这样的空间,为李景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借鉴提高的平台。

通过阅读别人作品,通过交流学习,李景勇的写作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在妻子的鼓励下,他还加入了“沧州诗社”和“王蒙文学院·环渤海文化诗社”,结识了许多沧州及全国的优秀诗人,大大增加了写作的信心和决心,作品也陆续刊登于《河北作家》《诗选刊》《西部散文选刊》等文学刊物上。

朗诵名家佟会来诵读的李景勇的作品,分别在《为你朗诵》《静水深流朗诵艺术》等全国知名平台播出;苏州广电中心主持人陈华、王楠也多次朗诵他的作品,并在《苏州问早》节目中播出。2018年“七夕”,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也播发了他的一首小诗。

契合时代的作品频出

经历是最好的一本书。2018年6月,在河北师大77、78级入学40周年纪念活动中,李景勇应学校和同学们的邀请,用了3天时间,创作了一首长诗《青春符号》。回忆青春的激情让诗句自然淌出笔端:“从黑土地走来,头上的高梁花还在盛开;从钻井架走来,铁人的硬骨早就铸进了血脉;从机器轰鸣的厂房走来,舍不得换下的工作服见证着工人的豪迈……”

这首诗在同学群中和有相似经历的人群中引起了很大反响。2020年,这首诗甚至出现在了美国华盛顿的一个华人朗诵会上,并且得到了好评。

李景勇认为,作为一名作家,不可能只写自己的生活经历,要与时代同频、与社会共情,读书寻史是创作的根基所在。2020年,为了宣传大运河,他创作了《清风楼》《朗吟楼》《南川楼》三首诗。在这三首诗的创作过程中,他用了十几天的时间查阅相关资料,阅读了大量描写记录大运河的书籍,最后确定写一组以《运河谣》为总题的组诗,而这三首便是这组诗的前三首。通过阅读史料及相关书籍,他紧紧把握“三楼”在沧州运河史上的典型符号以及它们各自不同的特点,结合新沧州的实际进行创作,写它们的“前世”,更写它们的“今生”。后来,通过进一步阅读运河相关书籍史料,他陆续写了《运河谣》系列的其他几首诗《谢家坝的糯米》《下马厂咏叹调》《南运河的孩子·南湖》等。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李景勇用3个月的时间阅读了大量关于党的发展的书籍史料,创作了一首长诗《旗帜》,为党的生日献礼。

“读书的美好是妙不可言的。畅游书海,不仅是丰富知识的有效途径,也是开发心智的最佳方式,更是启迪人生、充实自我的完美方案。”李景勇欣然道。

2022-01-26 齐斐斐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47675.html 1 李景勇: 畅游书海诗兴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