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2月10日
第06版:06

记忆里的高跷跑起来

□ 本报记者 张智超 摄影 殷 实

热闹的高跷跑起来

这几天,不少市民在市区很多地方看到了这样一支队伍——一群人画着脸谱、穿着戏服,在锣鼓点儿的铿锵里,跑起了许久不见的高跷。

表演者来自南川楼高跷队。从正月初六开始,接下来的10来天时间里,他们将一直在运河两岸以及市区部分小区、广场义务演出。

这是一支去年刚刚成立的高跷队,成员一共有44人,年长的近80岁,年幼的刚上幼儿园。

高跷是一项流传很广的民间舞蹈艺术,在沧州有着悠久的历史,许多人童年记忆里都有它的影子。36岁的南川楼高跷队成员马旺,便是如此。

马旺对高跷的热爱,源于他的父亲。“我爸年轻时就跟着高跷队跑高跷。那时候,一个队有50多口人,每年春节表演至少要动用三四辆‘大解放’,光乐器就占了其中一辆。表演时,高跷队跑到哪儿,市民就跟到哪儿,热闹极了!”马旺回忆道。

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马旺很小就对高跷产生了极大兴趣,三天两头磨着父亲教他跑高跷。

6岁那年,他终于得偿所愿,父亲还专门做了一副踩高跷的腿子送给他。

马旺每天刻苦练习,摔了无数个跟头。“一年到头,身上的伤就没断过。”可即便如此,也没让马旺断了停止练习的念头。只一年,他就加入了父亲所在的高跷队,成了一名正式队员。

时光如水,匆匆流逝。几年后,马旺上了初中,为了不影响学习,他离开了高跷队。但他怎么也没想到,一转身就是10多年。

去年,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七一”前夕,在所在社区的组织下,南川楼高跷队成立,成员既有如陈宝田、李文学、张庆华这些古稀之年的长者,也有如马磊、曹志军这些与马旺同龄的青年。

大家铆足了力气加紧练习,既是为了给党庆生,也是为了能让记忆里的高跷再度跑起来。“大家10多年没练了,多少有些心虚,但锣鼓声响起的一刹那,我们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马旺说。

南川楼高跷队首演非常成功,吸引了众多市民的注意,也给了队员们极大鼓励。队内几位主要成员一商量,决定今年正月再跑一跑,给市民添添喜气儿。

为这,从那天起,大家每天都抽时间聚在一起勤加练习。“队员们大多已经成家,有的还得照顾年幼的孩子。但为了不耽误练习,他们就带着孩子一起过来。久而久之,孩子们也喜欢上了这个项目,成为高跷队的一员。”马旺说。

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马旺又找回了儿时的状态:“年前,大家一直练到腊月二十九,中间只休息了两天,初三就又练上了。希望能为广大市民奉上一场精彩的表演。”

2022-02-10 □ 本报记者 张智超 摄影 殷 实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48789.html 1 记忆里的高跷跑起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