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智力
近年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已经构建了“河为线、城为珠、线串珠、珠带面”的运河文化发展格局。同时,更多的运河古迹被发掘,南川楼、朗吟楼、沧曲书舍等历史古迹先后复建。新的一年里,百姓们在欣赏运河古迹风采的同时,期盼着运河文化越来越丰富,希望更多的运河文化被发掘出来,可以听到更多的运河故事。
王连生:在运河边上建起更多古迹展览馆
王连生,今年70岁了,是出生在大运河边的老泊头人。自从退休后,就一直在发掘运河的文化古迹,寻找每个古遗迹后面的故事。新的一年里,王连生希望守着运河边,能建起更多的运河古迹展览馆,把所有发掘出来的运河历史古迹和文物陈列其中,把运河的故事流传下去。“城市发展了,但运河的古迹不能消失,我想把它们记录下来。”王连生说,他想为年轻的一代讲好运河故事。
田志锋:让更多人参与到大运河文物的保护中
田志锋,一直在做运河文化的宣传工作,对运河里文物出土的消息更是倍加关注。新的一年里,田志锋希望在大运河古迹开发的同时,能有更多的人参与到大运河文物的保护中,一起来守护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大运河是个文化宝库,运河里所蕴含的古物见证着历史的发展,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一流动的运河文化,是我们每代人的使命。”田志锋说。
左晓鹤:坐船看遍运河美景
刚过而立之年的左晓鹤,家住运河区。闲暇时,他最喜欢的就是去百狮园游玩,一边运动健身,一边见证运河的新变化。新的一年里,他希望能够坐船把运河沿线的景观看个够。不仅是市区,包括运河沿线各县城的景观,他都不想错过。“沿着运河看复建的古迹,看各县的地域景观,会是一种享受。”左晓鹤说,以前,他都是骑自行车沿运河转。今后,他希望能换个方式,不用动腿也能看运河。
金葆政:创作更多作品展现运河文化
55岁的金葆政,是大运河陶文化博物馆的创办人,也是雕花陶球技艺的非遗传承人。他说:“没有大运河,就没有雕花陶球这门手艺。”新的一年里,金葆政希望能有更多人来到陶文化博物馆,了解大运河,了解陶文化。同时,他还希望能有更多的非遗传承人参与到运河文化传承中,打造出更多的反映运河文化的艺术作品。金葆政说:“是大运河孕育了陶艺文化,应该用艺术来‘反哺’大运河,让百姓更加了解大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