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任丘市绵纺厂小区的郑三义是一位爱烙画的八旬老人。家中30平方米的书房是他的工作室,一支小小的电烙笔,一块木板就是他的创作工具。那一幅幅色彩分明、栩栩如生的木板烙画作品,饱含着老人对祖国、家乡的美好祝福。
年过五旬自学烙画
出生于1942年的郑三义,自小就喜欢画画,曾是任丘市棉纺厂的一名生产技术管理人员。1996年,他去朋友家做客,偶然间看到了一幅画,他很喜欢,也很好奇。走近仔细一瞧,发现这幅画并不是画在画布上的,而是被烙烫在三合板上。
“当时,我感觉那幅画的画面立体感特别强,后来才得知这叫烙画,用电烙笔烙出来的画,挺震撼。”郑三义说。
回家后,郑三义就爱上了烙画。他经过一段时间的揣摩、研究后,先购买了普通电烙铁,又自己加工成烙画的电烙笔,开始摸索着烙画。
“木板烙画与普通绘画不同,由作者用专用电烙笔在薄木板上烙制而成。”郑三义介绍,烙画时要注意温度、力度和速度的三方面配合,先用铅笔在木板上勾描出轮廓,再用电烙笔一点一点地烫上去。郑三义记得,刚开始学习时,尽管有美术功底,但仍难以掌握下笔力度。“要把握好画面的明暗关系和形态特征,力气轻了线条就不清晰,力气重了就很容易烫坏。”郑三义说,刚开始时,一幅画反复要烙上三遍,才能掌握下笔力度。有时一不小心烫出一个洞,整张画就毁了,多次练习之后才慢慢地找到“门道”。
看着那些烙坏扔在墙边的画,女儿郑晓红心疼地说:“我感觉挺可惜的,爸爸烙起来太费力了。有时,我晚上睡觉醒来,看见爸爸还趴在桌子上一笔一笔地作画,挺心疼的。但我又一想,烙画是父亲爱做的事,只要他高兴就行。”
为家乡创作主题作品
在电烙笔尖下,夹杂着焦木味道的烟气丝丝飘起,郑三义坚持创作着。功夫不负有心人,郑三义经过潜心钻研、反复练习,逐渐摸索出了一套烙画技巧。至今,他创作出了200余件烙画作品,题材包含花、鸟、鱼、人物等。
郑三义说,他对于家乡的人、物、风貌情有独钟,构思创作了不少作品。
《小兵张嘎》《芦荡枪声》《神出鬼没》《暗夜偷袭》《智夺敌船》5幅边长45厘米的作品内容各异,作品中的芦花、水波等细微之处颇见功底,人物形象呼之欲出。画面生动展现了在抗战期间雁翎队利用白洋淀复杂地形伏击敌人,以少胜多,令敌人闻风丧胆的传奇故事。
当年为了创作这几幅作品,郑三义不仅从网上找到《水上游击队》等电影观看,还到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了解雁翎队历史,积累素材。“熟悉素材的过程,也是我了解雁翎队抗战历史、接受心灵洗礼的过程。”郑三义说。
由于主题鲜明,郑三义的烙画作品多次在省、市、县书画比赛中获奖,他先后被评为“河北省乡村最美工匠”“任丘市书画艺术家”。
把传统艺术传承下去
如今,木板烙画为郑三义吸引来不少“粉丝”,很多人慕名到他家中求画,郑三义却只送不卖。
郑三义说:“我烙画主要就是爱好、喜欢。退休了以后,我有了自己的时间,就该享受自己的生活。烙画是我生活中的一种乐趣,我很享受烙画的过程。有时候,我把画作送给亲戚朋友,大家都挺高兴。”
在郑三义的影响和带动下,5名烙画爱好者成了他的学生。郑三义免费教他们学木板烙画、制作烙画工具,从不收取任何费用。教学过程中,郑三义一边亲自烙画演示,一边讲述烙画要领,从如何选材、调节烙笔温度,到下笔轻重再到颜色过渡,郑三义手把手教大家,毫无保留。
“以后我想把任丘的新发展、新变化都烙到画上,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真正地了解烙画、热爱烙画,从而把这项璀璨的传统艺术传承下去。”郑三义说,他希望继续用画笔记录家乡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