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2月21日
第05版:05

可体验 长知识 有故事 非遗传承“潮”起来

本报记者 祁 洁 本报通讯员 张 婧 王 辉

说起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人们印象中它们古老又传统,与当今生活联系不大。在运河区,非遗文化却变得触手可及:大运河冬菜文化体验馆建成后,可一边听运河故事,一边体验冬菜制作过程;非遗传习所内,亲自动手体验刻纸、竹刻等非遗项目;非遗工坊中,既可参加免费培训,还能分享精彩的非遗故事。运河区文旅局工作人员介绍说,他们要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契机,在打造丰富非遗体验活动的基础上,将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打造更多非遗网红“打卡地”。

运河畔将添冬菜文化体验馆

2021年秋后开缸销售的冬菜已接近尾声,今年秋后将开卖的正在腌制、发酵中,刘向前又有时间琢磨大运河冬菜文化体验馆的事情了。

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义昌永冬菜的传承人,这些年来,他一直有桩心事:沧州冬菜发源于大运河畔,在精益求精提高冬菜品质的同时,必须将其承载的运河故事一并传承下去,建大运河冬菜文化体验馆的想法便源于此。

刘向前生活的村子——运河区南陈屯乡刘辛庄村,位于大运河畔。他告诉记者,义昌永冬菜从发源至今,始终没有离开过运河。清末民国初期,刘向前的曾祖父刘荫棣创立了义昌永字号,制作冬菜的老作坊建在运河边,做冬菜用的大白菜也是运河两岸种的,冬菜靠运河中来往的船只销往全国各地,一度还从天津出口到海外。改革开放后,父亲在村里租厂房,将厂子迁到村里,离运河也不远。再后来,他接过担子,新建的标准化厂房,离运河也不过二三百米。

做冬菜用的白菜,一定要选择甜口、没筋、薄帮的;坚持360天腌制,一年只做一批;除了白菜、大蒜和盐3种原料,再无任何其他添加……这些严苛的标准,既是他对长辈教诲的恪守,也是对冬菜老味儿的坚守。

随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持续推进,刘向前脑中闪现一个新想法:“不如在厂子附近打造一个体验馆,让人们一边听运河故事,一边体验冬菜制作过程,这样,非遗文化一下变得鲜活了。”想法既出,立即行动。如今,大运河冬菜文化体验馆的初步规划已经成型。

刘向前介绍说:“近几年,国家自上而下提倡发展非遗旅游,俺要将大运河冬菜文化体验馆打造成大运河畔的新景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厚重的运河非遗文化。”

非遗变得好玩又长知识

2月12日9时30分,运河区非遗传习所二楼热闹不已,十多个小朋友在家长的陪同下正在体验刻纸。

“孩子们,刻纸是剪纸的一种,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是我国一项传统民间艺术。剪纸是用剪刀剪,刻纸则是用刻刀刻,刻出的图案更精细些。刻的时候要用右手拿刀,5个手指各有分工,大家记住这10个字就行——‘一推、二捏、三按、四拨、五压’。”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刻纸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马振领一介绍刻纸的相关知识,现场立刻安静下来,孩子们一边听一边拿着刻刀模仿。

一个男孩刻着刻着,突然坐那儿不动了。马振领走过去问:“孩子,遇到什么问题了?”男孩撅着嘴说:“灯笼上的弧线我怎么也刻不好?”“别着急,让刀刃和线完全重合,无名指别用太大劲儿,这样就可以了。”在马振领的耐心指点下,男孩又兴致勃勃地刻起来。

除了刻纸非遗传承人,马振领还是运河区非遗传习所负责人和凤凰城小学的老师。他从小跟奶奶和妈妈学习刻纸,钻研刻纸已有多年。2012年的一天,运河区文化馆工作人员找到他,说可以将刻纸申报为非遗,带动更多人传承、保护这项技艺。尤其是工作人员那句“这些传统技艺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一旦丢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让马振领深刻认识到自己该做点儿什么了。

随着刻纸被评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带动更多人参与到非遗保护传承中来?经过一番思考,他觉得亲身体验比口头说教更有效,让非遗从传统印象中的高深莫测变得触手可及,自然会获得越来越多人的认同。从2013年起,马振领在凤凰城小学四、五、六年级开设刻纸课,每年还组织学生开展刻纸作品义卖活动。截至目前,先后举办的9届爱心义卖活动,共募捐善款十多万元,59名困难学生获得资助。

2017年,运河区成立非遗传习所,面向社会开放非遗项目传承人公益体验授课活动,市民可亲身体验竹刻艺术、刻纸艺术、景泰蓝水晶画制作技艺等6项市级非遗项目。拿起刻刀,刻制一幅精美的图案;用滴管吸取细沙状颜料,小心翼翼地将其点到铜线间的缝隙中,体会指尖上的非凡匠心。人们参与体验后纷纷感慨:“有趣、长知识!”

共享“故事里的故事”

每天9时,何香晨准时骑上电动三轮车,前往运河区传统手工制香非遗工坊,把头天搓好的香交回,再领取当天要搓的香泥。

今年42岁的何香晨,家住高新区高庄子村,是一名残疾人。搓一个香墩儿挣一毛钱,她一天能搓1000个,最多可以挣到100块钱。在一些人眼中,这笔收入算不上多,何香晨却感到非常幸运,其一,这笔收入缓解了家庭经济压力。再者,自己也在间接传承这项传统工艺。有时,亲戚朋友去串门,她聊着聊着便不由自主地把话题转到制香上。“香坯要大小均匀,外观要平滑,打孔要深浅一致……”关于制香的故事由此展开。

如今,手工制香非遗工坊仍在招募学员。今年44岁的董连福,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制香技艺的传承人,也是手工制香非遗工坊的负责人。他说,传统手工制香技艺有着百年历史,作为老辈人传下来的老手艺,丢不得。传统制香的发展起源有故事,传统技艺里也有故事,他对周边居民提供免费培训,增加人们收入的同时,也能让他们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和自己一起分享“故事里的故事”。

运河贯南北,文脉承古今。古老的大运河蜿蜒流淌,厚重的非遗文化犹如涓涓河水生生不息,滋养着沿线百姓。从小在运河边长大,运河区文化馆馆长侯瑞捷对大运河有着特殊的感情。为了保护和传承非遗,从2010年开始,她和工作人员拿着文件走街串巷进行寻访,并发动身边的人进行挖掘。什么是非遗?申请非遗有何意义?如何传承与保护非遗?通过她们一次次与民间艺人促膝谈心,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申报非遗的重要性。

截至目前,运河区非遗项目从2010年的8项增加到44项。为了展示非遗的魅力,运河区文旅局多次推荐优秀项目参加深圳文博会、省民俗节、京津冀非遗展,并多次举办文化庙会、非遗文化展、非遗文化进校园等大型活动。运河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他们要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契机,在打造丰富多彩的非遗体验活动的同时,将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打造更多非遗网红“打卡地”。

2022-02-21 本报记者 祁 洁 本报通讯员 张 婧 王 辉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49671.html 1 可体验 长知识 有故事 非遗传承“潮”起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