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2月21日
第05版:05

回归生活 “活”了非遗

小 祁

衣服花花绿绿,脸上浓妆艳抹。伴着此起彼伏的鼓点儿,演员们脚踩高跷,有的化成小丑,有的扮演媒婆,不时摆出幽默的表情。今年春节至元宵节期间,活跃在市区街头的高跷表演,让不少市民激动了一把。高跷队跑到哪儿,人们就跟到哪儿,许多老人一边看一边不住地感慨:“记忆中的年味儿又回来了!”

作为我市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高跷有着悠久的历史。过去,逢年过节,高跷、落子等传统民俗表演曾是人们的主要娱乐活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变迁,老艺人们逐渐老去,许多非遗项目面临着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传承窘境。可喜的是,一些有担当的人挺身而出,义无反顾地挑起传承的胆子,不断摸索传承方式,让宝贵的民间记忆和技艺,以新“面孔”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记忆和文化基因。非遗尽管来自于过去,仍然可以融入现代生活。在运河区非遗传习所,居民在非遗传承人手把手指导下,一边了解竹刻、刻纸等技艺,一边动手体验,非遗文化瞬间变得触手可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义昌永冬菜传承人刘向前,乘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机遇,打造大运河冬菜文化体验馆,有故事、可体验,体验馆不仅将静态的非遗变“活”了,而且一下拉进了人们与非遗之间的距离。

有人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只存在于博物馆中,只有让人们知道、了解、喜欢、使用,才不会变成浮光掠影的兴趣。”的确是,非遗传承,坚守传统文化、保护传统技艺固然重要,但坚守传统,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保护传统技艺,也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要让非遗融入社会、融入生活,与现实对接。回归生活是最好的保护,接轨现代是最好的传承。非遗源于生活,只有与时俱进地融入现代社会,才能“活”起来,“火”起来。

2022-02-21 小 祁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49672.html 1 回归生活 “活”了非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