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2月22日
第03版:03

一部“接地气、带露珠、冒热气”的影片

——《美丽乡约》观后

马金强

近日,在河间李多奎大剧院,观看了电影《美丽乡约》。这部影片唱响的主旋律是建设美丽乡村!

《美丽乡约》是一部本乡本土、原汁原味“接地气、带露珠、冒热气”的影片,是一部适应当前形势、充满正能量的影片。影片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艺术创作要“三贴近”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指示精神,将视觉伸向“三农”,讲述了包村干部、退役军人与农民企业家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不期而约,为党分忧、为民解难、为社会和谐发展奠基的动人故事。影片由小见大,由关心老百姓生活的一个个小故事,映射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大主题。此影片对基层党员干部干好工作有一定的教育与引导作用。

影片里的主角是包村干部李海平,他包管了王官村,历经几年的拼搏奋斗,创新工作,他不但改变了该村的贫穷落后的面貌,而且把它提升到了富裕先进的省级文明村。

在这个过程中,李海平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他刚到王官村时,这个村人心涣散、土地荒芜、停水停电……一些人除了喝酒打牌,就是打架斗殴,村里也没有一个完善的基层组织,已经影响到了民生、影响到了社会稳定。

面对这种情况,李海平苦恼焦虑,于是,开始寻找症结,找来找去,原因只有一个字——穷!有句话叫穷家饿吵。然后,他就琢磨怎么对症下药,让老百姓“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

入村后,他着手的第一件事,就是强化领导班子。他清楚,没有一个团结战斗的集体,就没法开展工作。于是,他征求各方意见,把退伍军人王根生和几个正直无私、不忘初心的人充实到了村委会。尽管当时有人别有用心地诋毁,而李海平宠辱不惊、得失不计,依然逆浪撑船、顶风冒雨,终于稳定了基层领导班子。

接下来,他开始探索怎样让王官村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路径,夜不能寐,思来想去,首先要革故鼎新、改变观念,嫁接现有的先进经验才能起死回生、枯木逢春。

之后,李海平进行了深入的调研,他看到荒废的土地这么多,觉得非常可惜。根据这种状况,他认为改变种植模式、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是条科学的路子。

接着,瞄准京郊农业产业科技前沿,招商引资,土地流转,规模经营,让那些无所事事的村民转变成了产业工人。从此,在这方故土上既能挣钱,又美化了原野……每个王官庄村人都笑逐颜开。

这期间,他夙夜在公,舍小家为大家。他委屈了家人,家人抱怨;得罪了“迁坟者”,迎来的是谩骂、诋毁。好在他剥茧抽丝、劈石寻隙、因势利导,最终得到了家人及王官村族长的理解……

以上,只是主角李海平的部分故事,那么和他交织的配角,故事就更多了。像投资商的杨总、镇长、村党支部书记,还有游手好闲的王三,以及形形色色的村民,共同演绎了王官村从一开始的贫穷脏乱、家庭矛盾、社会冲突不断,转变成了富裕干净、善美家风、文明和谐的美丽家园。故事可谓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看完这部影片,我感觉影片的画面和音乐质量都远超预想。里面的服装、道具、场景等都没有虚设,都是自然取材,非常真实,让观众容易置身其中。影片讲述的建设美丽乡村的故事,符合时代导向,更契合农民理想。

具体到创作这部作品的初衷,编剧与导演最有感受。编剧耿进柱从小喜欢电影,不管看什么题材的电影,他总能投入到屏幕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内心世界中去,随电影中的悲欢离合心由镜迁、随人物的喜怒哀乐变换表情。喜欢电影,加上他生在河间,长在河间,十分熟悉农村生活,近年来农村的巨变更是激发了他创作这部农村题材影片的冲动。导演于久志,生长在农村,对“三农”感情很深。从前期拍摄到后期制作都进行了精心雕刻,可谓匠心独具、煞费苦心,才成型了这部直接反映“三农”的精品影片。

这部影片人物故事的原型源于河间,编剧是河间人、大部分演员是河间人。河间地域文化浓郁,银幕中的一切都满满的乡音,似曾相识,看完《美丽乡约》亲切感触直达心底,欢喜兴奋,一夜难眠。

2022-02-22 ——《美丽乡约》观后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49781.html 1 一部“接地气、带露珠、冒热气”的影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