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8个已完成或正在进行的转化项目,数十次产学研对接和技术培训为企业解难题,多次获得省市级荣誉,2019年揭牌的南开大学·沧州渤海新区绿色化工研究院,经过几年的沉淀,迎来厚积薄发,在临港企业技术转化、人才培训等方面的作用愈发凸显,助推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向绿色、生态纵深发展。
多个项目成功转化
最近,南开大学·沧州渤海新区绿色化工研究院的刘东方教授,心情十分畅快。他率领团队攻关的项目“沧州渤海新区制药与化工行业高盐有机废水处理与零排放研究与应用”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被沧州临港亚诺化工有限公司和沧州中铁装备制造材料有限公司两家企业采用,将对企业原有的处理工艺进行技术升级改造。看着自己倾注了大量心血的技术有了用武之地,他心里甚是欣慰。同时,他提出的废水资源利用方案,也被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沧州大化聚海分公司看中,将用于公司的污水处理项目。
南开大学·沧州渤海新区绿色化工研究院,成为众多研发人才实现价值的新平台。
马玉新教授的《年产2010吨医用树脂和10吨原料药项目》落地临港开发区,项目总投资5亿元,所研制的新型多肽合成专用载体也将在新厂区实现产业化;苗志伟教授研制的抗寄生虫药物布帕伐醌的规模化生产技术,已与园区企业签约落地;邹小毛教授在开发区注册成立了科技公司,主攻绿色农药清洁生产集成技术创新研发项目,正在与区内企业洽谈合作;赵炜教授团队研发的关于脓毒症治疗药物项目取得较大进展,目前临床前研究取得重要突破,候选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稳定性和药物代谢动力学各项指标均得到验证,正在寻找园区新药申报经验的企业合作进行临床实验……
截至目前,南开大学·沧州渤海新区绿色化工研究院已有8个项目完成或正在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均具备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针对开发区企业突破技术瓶颈、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的需求,研究院通过组织召开论坛、科技开放日、企业走访等科技活动强化与企业互动,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受园区企业委托,研究院科研团队已完成一项重要中间体的连续流反应工艺开发,获得了企业认可;实现了两种化学品的高效合成,填补了企业产品的空白。
一组组数据,表明研究院与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已深度融合:组织产学研对接活动80余次,组织技术推广、培训、交易活动30余次,累计邀请专家40余名,技术培训400人次;累计走访企业50余家,征集企业技术难题50余项,解决企业技术需求20余项……
研究院与沧州区内8家企业和1所大学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与6家企业达成研发合作意向,接受企业委托开发项目5个,在谈即将落实项目3个。
精准对接服务产业
研究院院长、南开大学化学院教授张明慧介绍,研究院拥有较强技术力量,主要由南开大学专家、技术、管理和实践团队组成。组织架构设置科研管理部、综合保障部、行政办公室、分析检测中心等部门。
研究院现有技术研发人员10人,科研管理人员2人,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者12人,高级工程师2人。研究院明析运行机制,构建了科学、合理、完善的考评体系,实行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
2018年6月20日,南开大学与沧州市政府正式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共建南开大学·沧州渤海新区绿色化工研究院。
2019年6月,南开沧州渤海新区绿色化工研究有限公司设立,负责研究院的管理与运营,主要从事化工新材料与高端制造领域环境保护、污水处理、化工资源循环利用、生物制药、绿色农药、新能源环保等领域技术发展战略研究,开展技术创新服务、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和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等。
研究院总投资1.5亿元,拥有先进实验仪器设备,与园区产业精准对接服务。重点打造八大平台,分别是:分析测试仪器平台、能源化学研发平台、催化及纳米材料研发平台、功能高分子及环境保护研发平台、绿色农药及精细化工研发平台、有机合成及药物研发平台、反风险评估平台、工艺筛选优化平台以及沧州临港兴泓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提供的中试基地,可为项目及企业提供硬件支撑和技术支持。
优化平台助推发展
不久前,南开大学·沧州渤海新区绿色化工研究院“人才引进培育项目”荣获“人才强冀工程2021年度重点人才项目”二等奖,获得省级专项支持经费。
南开研究院自落户以来,不遗余力开展人才引进、人员培训、校企对接,持续推动高校科研成果在本地的转化,构筑起应用型、创新型、综合型人才培养基地。
近年来,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高度重视创新平台建设,引进南开大学·沧州渤海新区绿色化工研究院以及火箭研究院等知名院校,并大力支持平台建设。
沧州渤海新区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每年提供项目研发经费,支持研究院基金项目,并用于引导南开大学科技人员从事与沧州渤海新区产业相关的科研课题研究。同时,积极配合研究院开展技术创新服务、人才培养及科技成果转化。
目前,研究院第一批基金项目经专家评审会审定,通过南开大学科研部的核准,入驻研究院孵化项目12个,在南开大学校内开展合作研发的培育项目20个,涉及能源化学、功能高分子材料、农药、医药、环境保护与治理等精细化工领域。目前,研究院成立技术委员会,对第一批研究院基金项目完成了中期考核评审。基金项目申请专利15项,其中孵化项目申请专利6项,培育项目申请专利9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