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3月04日
第05版:05

王玉智: 助学中感受爱之光

本报记者 杨金丽

随着开学季的到来,工作之余,王玉智开始忙碌了起来。

资助的孩子们最近情况怎么样?学费都落实了吗?生活上还有什么实际困难?……一个个诚恳关切的电话,一条条热情洋溢的微信,温暖着受助孩子们的心。王玉智忙碌着,也快乐着,脸上始终洋溢着笑容。对她来说,每个受助孩子的背后,都有一段难忘的故事。

看见他们,就想起了自己的童年

王玉智是沧州水文勘测研究中心的一名技术人员。2014年,她加入博爱人生爱心社,从此与助学活动结下不解之缘。

“看到现在的孩子们,我总是想起自己的童年。”王玉智说。6岁时,她的父亲去世,母亲带着几个孩子长大。她是老幺,哥哥姐姐因为种种原因,没能继续学业,母亲把唯一的希望寄托在了她身上。那时,家里条件困难,可无论多难,她都咬紧牙关努力学习,最终考上了理想的学校。

小芳走进她的世界,是从一次家访开始的。当时,勤快、懂事的小芳一下子吸引了王玉智的目光。她的父亲肢体残疾,母亲智障,家里虽然很简陋,却收拾得干干净净。小芳父亲开始担心会给女儿造成心理负担,不愿接受捐助。王玉智和伙伴们一次次做工作,最终和小芳结成了对子。从那以后,王玉智把她当成了闺女,不仅提供助学款,还呵护着她每一步的成长。小芳在与王玉智的接触中,感受到母爱的光芒和温暖的力量。慢慢的,她变得乐观开朗起来,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好。2020年,她考入沧州师范学院。开学前,王玉智带她到商场选购了各种生活、学习用品,其中包括女孩子的日用品,吃完饭便送她回家。看到这一幕,小芳爸爸感动地掉下了眼泪。小芳在大学表现非常优秀,不仅担任班干部、积极参加各种活动,还被评为“三好学生”,获得了“励志奖学金”等。

从自卑到自强,改变从此开始

几年助学活动,王玉智见过太多的人生百态、苦辣酸甜,也更深地体会到助学活动的意义与价值。

生在贫困家庭的孩子,要承受原生家庭的种种现状:有的父母双亡,有的是单亲家庭,有的从小看着亲人饱受疾病困扰……小小年纪的他们,在面对家庭不幸的同时,还不得不承受某些人的嘲讽和冷眼。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他们大多自卑、胆怯。怎么给他们的生活带去阳光,是王玉智和助学者们面临的最大难题。

2017年,王玉智作为主力参与到爱心社的助学夏令营中。这是一个颇耗心力的助学公益活动:把爱心社资助的孩子们集合起来参加夏令营,为他们安排丰富多彩的活动,给他们鼓劲加油……翻看每次夏令营的照片,王玉智最深的感受是:开始,孩子们表情淡漠、拘谨;慢慢的,他们的脸上有了笑容;到最后,笑容越来越灿烂,越来越自信……改变,也在这润物无声的爱的抚慰下,慢慢开始了。

“让我们欣慰的是,因为我们的陪伴,每个受助孩子现在都阳光快乐。”王玉智自豪地说。

让爱传递,博爱善行温暖人心

采访中,印象最深的是王玉智的笑:笑起来,眉毛弯弯的,嘴角上扬,有一种爱的光芒。

她说,这可能得益于几年来的公益之行。每天几乎都在付出着,快乐着,内心充盈而丰富,脸上的表情自然而然是舒畅宽泰安详温暖的。

多年来,他们为贫困学子做了很多很多:帮助几近失聪的女孩两次进行手术,为装不起取暖设备的小姐妹筹集善款安装暖气……让人感动的不仅是这些孩子们心目中的大事,还有很多小细节:为小华家送东西时,考虑到小华住校,王玉智专门给她准备了一床新被子、床罩,还有一条毛巾被;还有那她亲自做的、盛在电饭锅里、冒着腾腾热气的红烧肉……

助学路上,她总是告诉孩子们:“我们付出不求回报,只希望你们能改变自己、改变家庭,对社会有益,如果再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就更好了。”

“现在的我是博爱的小树苗,以后的我会是一棵大树,为博爱遮风挡雨。”受助女孩儿小荣说。

几年过去了,当初受助的孩子们,有的已长大成人,走向社会。他们以爱回报爱,接过爱的接力棒:有的成为冬奥会志愿者,有的主动参与到爱心粥屋、志愿服务活动中来。

2022-03-04 本报记者 杨金丽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51466.html 1 王玉智: 助学中感受爱之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