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3月10日
第05版:05

日前,随着孙葆元纪念馆竣工、宫廷盒子灯制作工艺恢复、西路梆子戏再次传唱,海兴县赵毛陶镇的文化建设焕然一新—

帝师故里 景观非遗“活”起来

本报记者 祁凌霄

咸丰皇帝的老师孙葆元是沧州著名的历史文化人物,自去年开始筹建的孙葆元纪念馆在本月初全部完成,并于近期举办开馆仪式。孙葆元纪念馆位于海兴县赵毛陶镇赵毛陶村,这里是孙葆元的出生地、长眠地,已建成的纪念馆与这里的帝师故里牌坊、帝师文化广场、帝师碑林等连成一片,成为沧州东部名人文化建设的一道靓丽景观。

纪念馆内部陈设

馆内展品

纪念馆里

触摸名人文化

孙葆元纪念馆在海兴县赵毛陶村翰林园南。去年8月,海兴县委、县政府响应当地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提议,提出围绕孙葆元挖掘文化遗产、打造美丽乡村、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号召做好“帝师文化”,为沧州文化建设增彩添色。

在县委、县政府和孙葆元研究学者孙传治等人的支持下,赵毛陶镇党委、政府决定利用翰林园南侧的建筑筹建孙葆元纪念馆。在建好的纪念馆里,正面悬挂由市书协原主席李德瑞题写的牌匾“孙葆元纪念馆”;牌匾两侧,分别以“宁静致远”和“源远流长”为题,对孙葆元精神和轶事进行介绍。展厅里分别布置“传承”“文脉”“门生”“守真”“评价”等篇章,图文并茂。展厅另一侧,是中国美协会员、市文联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孙鸿钧绘制的《孙葆元朝服像》《少主师图》,同时悬挂孙葆元满文对联复制品、孙氏后代历史名人手迹、绘画等。

为纪念馆提供主要筹划思路的孙传治说,纪念馆展示内容分几大板块,主要有“行状”“帝师”“族氏”“思想”“传述”“子孙”“遗物”等。文字内容由孙传治撰写,遗物来自馆藏和民间征集。陈列了“日讲起居注官”“稽察左翼觉罗学”执照牌、孙葆元印章、“进士”“明经”“五世同堂”“岁进士”“拔元”(拔贡第一名,荣誉衔)牌匾、“皇清诰授朝议大夫河南怀庆”墓志篆盖等遗物真品或仿真复制品。

观赏触摸孙葆元及与之有关的文字和遗物,一股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四大景观

提振乡村精气神

县委、县政府去年提出打造海兴县红色文化、海洋文化等四大文化,帝师文化是其中之一。经过多半年紧锣密鼓的建设,请专家对相关内容推敲,纪念馆终于落成,具有乡土特色的名人文化在这里初步落地。

孙葆元纪念馆是赵毛陶镇文化景观带的点睛之笔,凸显了孙葆元生前身后的文化历史贡献、家族名人,还囊括了清末以来的众多显赫人物,与帝师故里其他文化景观连成片,诉说着这里曾经和正在发生的精彩故事。

赵毛陶村分4条街,是镇政府所在地,素有“一门七进士,叔侄两翰林”的美誉。孙葆元是众多名人中的典型代表,道光皇帝的同学、咸丰皇帝的老师。190多年前,被誉为“老主同年少主师”的孙葆元,通过科考从偏远的沧州东部走向广阔的京城,进入翰林院,官至兵部尚书,成为咸丰皇帝的老师。他“累司文柄”,多次被任命为考官,著名经学大师俞樾就出自他门下,曾国藩、李鸿章、张之万、张之洞、近代立宪先驱刘若曾等名臣巨子,都与他有师生或举荐关系。一个孙葆元,连起来一大片。纪念馆是这位历史名人对家乡和社会巨大历史贡献的呈现。

赵毛陶村目前有四大文化景观:孙葆元纪念馆、帝师文化广场、帝师故里牌坊、帝师碑林。近年来,当地政府深挖文化名人遗存,重点实施了“一线景观带”、“帝师文化”文化广场两大工程,翻修重建了正港公路赵毛陶镇段2400米便道,进行了高标准绿化亮化。对赵毛陶镇至津汕高速道路沿线13公里景观河进行清淤,新修建桥涵60座,并在道路两侧建成了纵深50米的绿化带。如今,帝师文化广场、帝师故里牌坊、帝师碑林、孙葆元纪念馆已成系列,形成了特色文化面貌,整个乡村特显精气神儿。

非遗文化

活起来靓起来

孙葆元为赵毛陶积累了大量文化财富。他从京城带回的宫廷盒子灯,曾在乡村璀璨绽放,而今这一省级非遗制作工艺,在民间传承人的手里已被恢复;在众多地方学者努力下,从这里发源的国家级非遗西路梆子,重新传唱。

2015年元宵节,宫廷盒子灯在赵毛陶村的夜空激情燃放,那是单个盒子灯体量最大、制作工艺最精美、燃放时间最长的一次。来自天津、山东、沧州等多地的群众驱车来看,盛况空前。盒子灯制作工艺曾在当地流行,1980年后因故中断。2005年,中断了25年的盒子灯恢复制作工艺,并在赵毛陶首次燃放,吸引了周边3万余名群众来观。

盒子灯的制作工艺相当复杂,得五六个工匠耗时一个多月才能完成。工艺恢复后制成的新式盒子灯分为多层,嵌入多种新文化元素。轮船、飞机等都在灯上有生动的呈现。燃放时,还会出现提前埋伏下的有趣的“机关消息”,集裱糊、绘画、纸塑、科学等于一体,堪称民间艺术品中的精品。

在孙葆元倡导下,西路梆子在这里诞生。它是河北梆子的前身,具有山陕梆子高亢、激昂的唱腔特点,又吸收当地民间音乐,融入婉转、平和的柔美情趣,刚柔并济,形成独特艺术风格。近年来,海兴有关专家调查、考证,掌握了许多关于西路梆子的文史、口述资料,搜集到大量实物,其中包括珍贵的手抄剧本40余件。在多方努力下,原汁原味的西路梆子戏再次传唱,曲韵铿锵。

围绕孙葆元,孟建华、刘立鑫等海兴县文史工作者做了很多事,党委、政府和文史、文化等机构更推动了研究向现实的转变。致力于孙葆元专题研究数十年的学者孙传治,陆续推出《赵毛陶孙氏族存》《孙葆元遗墨选粹》《孙葆元诗文选注》等专著,也是孙葆元纪念馆主要促成者、筹划者之一和撰稿人。

孙葆元纪念馆等景观和非遗,如今活了起来、靓了起来,成为当地文化建设的注脚,也为沧州历史文化名人建设落地增添了光彩。

2022-03-10 本报记者 祁凌霄 日前,随着孙葆元纪念馆竣工、宫廷盒子灯制作工艺恢复、西路梆子戏再次传唱,海兴县赵毛陶镇的文化建设焕然一新—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51987.html 1 帝师故里 景观非遗“活”起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