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3月11日
第06版:06

铃铛阁

李建新

作为一个运河边长大的青县人,如果不知道早年间的清州城三宗宝,那可就太说不过去了。

从记事起就常听父母讲:青县街三宗宝,元宝石、磨盘道、运河边上的铃铛阁。前两个我倒是经常能见到,可铃铛阁儿我却从未得见。

听父亲说:铃铛阁本来叫文昌帝君阁,始建于明景泰五年(1454),万历十三年(1585)复建,是一座五丈多高的圆形木结构建筑。底部用大条石砌成方台,台上筑三层木楼,各层木椽出厦,上铺青瓦,合成圆形。第一层门上横匾刻有“文昌帝君阁”字样,内塑文昌帝君泥像。文昌帝君又称梓潼帝君,是文章、学问、科举考试者的守护神。文昌帝君左右书童各一人,面北背南。三尊泥像都位于木制阁子内。第二层中空,可供游人赏景。第三层是魁星站像,青面红发,巨齿獠牙,右手握笔,左手托墨斗,北向文庙,右腿翘起,明显是“魁”字的象形演绎。阁西北角搭有木梯,可到阁的最上层。阁尖镶有葫芦形木顶。六个角斗拱飞檐,每个檐角皆挂有一个铁铃铛,名为惊鸟铃。风吹铃响,敲磬一般,因此地方人俗称铃铛阁(gao),这方言的发音中带着一种特有的喜爱和自豪,这种自豪绝不亚于武汉人对黄鹤楼的感觉。

铃铛阁建在大运河西岸,今县城新华桥北侧六十米左右。我家就住在旁边不远处的挑水道里,父亲小时候经常跟小伙伴们一起玩藏猫猫躲在里面去,有时候一起上去看浩浩荡荡南来北往的大船。

铃铛阁之所以名气那么大,还因一个离奇的传说。据说,大运河西岸一个村庄里,有位会看阴阳宅的风水先生,很灵验,远近百姓都慕名而来。老先生的两个儿子常对父亲讲:“为什么不给咱自己看看,也让咱家快点发迹。”这位先生说:“天机不可泄露,到时候我自有安排。”这一年,老先生得了重病,临终前把两个儿子叫到跟前,讲他死了以后,买一口薄皮棺材和一根铁扁担,让两个儿子抬着沿运河西岸往北走,啥时扁担折了,就把他埋在那里,自然有好处。结果行至河边,扁担咔嚓一声,断为两截,哥儿俩依照父亲的嘱咐,埋葬于此。

七月十五,哥儿俩又来坟前祭奠,烧完纸,磕完头,炎热难耐,下河戏水,哥儿俩从河西凫到河东,又从河东凫到河西,玩得正高兴,忽然来了一帮腰挎大刀的军人,把他俩带走了。原来,乾隆皇帝东巡泰山,乘龙舟正打此经过,侍卫兵头前开路,发现河里两团水花翻滚,浪高数尺,如同蛟龙戏水一般,于是回船报告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听后心里犯了疑虑:两条蛟龙难道要夺我的江山不成?便派侍卫前去擒拿。

哥儿俩一一道明,乾隆皇帝心想,老先生既然看得这么灵验又这样安排,定有道理,我不能给自己留下后患。于是将二人收在侍卫队中,然后下谕户部拨款,工部监工,在埋老人处建起铃铛阁,以魁星和文昌君镇住老先生的灵气。哥儿俩被带到北京,做了宫内侍卫,再也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过活了。

铃铛阁的传说,跟帝王扯上关系,无形中更增加了一层神秘色彩和金色光环,也使得前来瞻仰礼拜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进京赶考的举子们,无论是在青县启程,或是路过青县,都一定会到文昌帝阁虔诚地祭拜祈祷,藉以得到心理安慰。

古代不像现在,对于读书人来讲,进京赶考、登科及第几乎是古代文人改变命运唯一的途径,纵有千辛万苦,也要排除万难,争取龙门一跃。明清科举三年一轮:第一年乡试,第二年会试,第三年殿试。京杭大运河,为明清两代的考生多了一条进京的捷径。

时间久了,就连那些过往的商船客船上的人们,见到铃铛阁都会合掌礼拜,以求顺遂。而那些远行经商或求学的游子,每当久别家乡终于返程的时候,无论在大运河上漂泊了多少时日,只待站在船头,远远地望到文昌帝君阁矗立在运河中央,那一刻,就知道离青县城的码头不远了,眼里就会蓦然流下一行清泪。

当时有很多的文人为铃铛阁吟诗作赋,其中最著名的是明代姚景图的《帝阁中央》:沧波忽出六符台,蜿蜓南萦东又回。云入紫鸡星隐见,风摇绿浪阁崔嵬。几群鸥鹭琼帘度,两岸烟霞绣栱来。贡舫经过遥共讶,谁移天柱会川隈。

文昌帝君阁结构巧夺天工巍然高大,造型美观壮丽,是当时青县最高的标志性建筑,列青县八景之首。只可惜,如此一方名胜,竟毁于青县解放前夕一场激烈的战火之中,散落在大运河浩淼的烟波里。

2022-03-11 李建新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52045.html 1 铃铛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