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3月14日
第05版:05

“植物禁区”上演“绿色奇迹”

本报记者 宁美红 本报通讯员 刘金路 赵天烁

惊蛰一声雷,给春天发了号令。漫步于黄骅街头,不经意间便可邂逅一抹绿色。

路边,迎春花一丛丛、一簇簇,张开了笑脸。公园里,树木不声不响地抽出新枝,钻出嫩芽。

谁能想到,满城绿意的黄骅,曾流传着这么一句关于植树的顺口溜——“一年栽,两年黄,三年进灶堂”。黄骅是海滨之城,曾经一片荒凉。大海从这里退去,留下一片盐碱之地,土壤含盐量从4‰到3.5%不等,重度盐碱地含盐量超过一般植物耐受力的极限,甚至有人称这里为“绿色植物禁区”。

冲破禁区,就得因地制宜。2014年,黄骅市园林绿化研究所成立。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技术人员经过反复试验,采用客土栽植、铺设隔盐、引湿地入园等办法,解决了园林绿化土壤盐碱、水质苦咸、投入成本高等难题。

走进南海公园,水面开阔、波光潋滟。据黄骅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园林技术科科长张祺超介绍,公园原址是一片荒地,他们独创引湿地入园的绿化模式,将坑塘进行扩挖,利用原土抬高河岸地势,并栽植乔灌木。浅水区不仅能种植耐盐碱的芦苇,还可储存雨水用来浇灌绿植。

既尊重原有地理生态,又节省投资成本,还突出乡土文化特色,近年来,这种模式相继在滨河公园、海华园、地坤湖公园、南海公园等多个大型公园取得成功。在长期的摸索中,黄骅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技术人员总结出了“四步克盐法”:适地适树、抬高地势、修建排灌系统降低水位、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结构,这种“下控水、中改良、上覆盖、树控高”的四步法成为盐碱的克星,苗木成活率提高至85%以上,基本达到一次成活的效果。

由于受盐碱地制约,苗木的选择尤为重要。耐盐碱树种的选择与驯化一直是一项不曾停止的大工程。

园林绿化科研所与河北农业大学合作,在森林公园开辟研究基地,做好盐碱土地的检测,并根据各地块的盐碱度和PH值分类栽培适宜品种。越冬性、耐盐碱性、抗旱性、抗倒伏性……能一关关闯过两三年考验期的,实在是少数。随着一个个品种的“阵亡”,永春榆、花叶芒、鸢尾等一些耐盐碱的品种脱颖而出。从这里走出的苗木,占黄骅市绿化量的20%。

如今,“植物禁区”已是这座城市的过去时,河北省园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成为黄骅的代名词。截至2021年底,黄骅市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到38.2%、41.78%、16.12平方米,全市94个游园均匀地遍布城市各处,真正实现了开门绿树摇曳,推窗鸟语花香。

一年之计在于春。眼下,工作人员正忙着修剪树枝、平整土地做深翻,为接下来的补植工作做准备。“经过这几年的培育,文冠果树、太平花等通过了‘考核’,不久,将和其他植物一起为黄骅添绿增彩。”张祺超说。

2022-03-14 本报记者 宁美红 本报通讯员 刘金路 赵天烁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52128.html 1 “植物禁区”上演“绿色奇迹”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