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3月14日
第05版:05

700余棵古桑树留住美丽乡愁

本报记者 刘彦芹 祁 洁

树干高大挺拔,枝桠虬曲盘旋,一棵棵比邻而立、姿态万千,犹如一幅肆意挥洒的水墨画。来到献县本斋回族乡孟各庄村西北洼,尚未抽出新芽的古桑树,完全露出布满“皱纹”的躯干,更显沧桑。

走进林子里细瞧,场面更令人震撼。有的树盘根错节,仿佛两位老人抱在一起;有的树身虽有空洞,却依旧枝干高擎。村党支部书记王荣海介绍说:“这些古桑树,每一棵有每一棵的姿态。两棵树抱在一起的,叫‘夫妻树’,也叫‘爱情树’,是树龄最高的,已经有300多年了。以前,俺村洼里成方连片的都是桑树,后来随着行情不好,刨了不少,现在就剩下这700多棵了。这些古桑树是孟各庄的‘绿色文物’,无论如何也要把它们保护好。”

王荣海常听村里老人说,过去,孟各庄洼里遮天蔽日的都是桑树。那时,桑树是村民的日常开销来源。孟各庄紧邻滹沱河,出产的桑葚还曾被河中往来的客船运往天津、北京等地。“俺从小是从桑树林里玩大的,每天一放学,不进家就直接往这儿跑,有时还折根树枝当玩具。那会儿小不懂事,现在可舍不得破坏树喽!”说着,王荣海眉头舒展。

“可不是嘛,这里也是俺的童年乐园。古桑林留住了乡愁,到现在,俺都特别怀念那时候,没事就过来遛一圈。”同行的乡政府工作人员黄超说。

临近中午,古桑林对面的农家院中飘出阵阵香味,农家院负责人华延海正在厨房里忙活。忙碌间隙,他跟记者聊了几句:“俺以前在外地开饭店。这两年,来古桑林玩儿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在这儿玩儿够了,得跑到乡里或县城吃饭,俺回来开农家乐,给游客提供方便。俺家主打铁锅炖,现在不是摘葚子的时候,吃饭的人不多。再过3个来月,游客多了,俺光剩忙了。”华延海笑得合不拢嘴。

如今在孟各庄,除了古桑林,一些村民引进新品种搞桑葚采摘,切实尝到了种植和保护桑树的甜头。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孟各庄古桑林成为献县旅游景点之一。旅游服务中心已经建好,通往古桑林的主路和林间小路已修好,挖掘古桑林的历史文化,延长产业链,关于古桑林的新发展规划正在商讨制定中。

据献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工作人员介绍,植桑是我国传统农耕文明的典型文化,献县植桑历史悠久,孟各庄古桑林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和文化研究价值。目前,献县共有古树名木数百株,以国槐、桑树、侧柏为主,分布于全县14个乡镇、38个村,树龄最长的达600年。为了让古树名木得到妥善保护,献县绿化委员会制定了《献县古树名木管理办法》,对古树实行挂牌管理,明确管护责任人,并定期进行巡查,确保古树名木健康生长。针对树龄较长的散生古树,采取一树一策,有针对性地开展复壮管护措施。同时,严厉打击处罚破坏、砍伐、擅自移栽古树名木的破坏行为。如今,古树名木保护率达100%。

2022-03-14 本报记者 刘彦芹 祁 洁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52129.html 1 700余棵古桑树留住美丽乡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