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3月31日
第02版:02

黄骅刘景广无偿捐赠“非典抗疫档案”

他说:希望把抗疫精神继承和发扬下去

本报通讯员 李 杰 李 源 瑞 昌 本报记者 郭玉培

日前,黄骅市市民刘景广将一份保存了近20年的“非典抗疫档案”无偿捐赠给黄骅市博物馆,那段“非典”时期抗疫的历史,再次呈现在大家面前。

深蓝色的档案盒上已经布满划痕,档案中包括“非典”时期医学监测站关于建立临时党支部的申请、中国共产党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13位抗疫人员的火线入党申请书等资料,纸页已微微泛黄,显示着时间的痕迹。“这批‘非典’抗疫档案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非常有纪念意义。”黄骅市博物馆馆长张宝刚在看到这份捐赠品时很惊讶。

2003年5月,“非典”疫情形势异常严峻。当时在文化部门工作的刘景广服从单位调遣,来到黄骅医学监测站。刘景广说,当时所有人都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大家在监测站同吃同睡,随时待命。“当时有一个人从北京来到黄骅,因发烧主动报备来到监测站隔离,大家都特别紧张,有一名医生甚至担心自己受到感染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从刘景广的讲述中,仍能让人感受到当时形势的紧张。

一开始,大家没有明确的分工,过了不久,上级组织要求黄骅医学监测站成立临时党支部。疫情形势下,所有成立程序都仿佛按下了“加速键”。时任黄骅市直工委组织科科长的蔡永亮见证了这一特殊的过程。他回忆说,当时在监测站大家都抢着工作,刘景广和另一名党员同志对大家说:“我们是党员,理应冲在最前面。”他们发挥了强大的带头作用,大家深受鼓舞,当时13名年轻医护人员以最快的速度向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刘景广说,之所以捐赠“非典抗疫档案”,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记住这段历史,希望把“非典”时期的抗疫精神继承和发扬下去。

2022-03-31 他说:希望把抗疫精神继承和发扬下去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53027.html 1 黄骅刘景广无偿捐赠“非典抗疫档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