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4月07日
第06版:06

42岁,他选择守住皮雕

▲一块块皮子在王学州的手下,被赋予了不同的情感和内涵。

◀皮雕工序不下几十道,涉及的工具更是多达上百种。

大街上,机器冲压而成的皮雕饰品卖得红火;而另一边,王学州一锤一锤花三五天才能完成一件的得意之作却少有买家。

他虽然没想过靠皮雕赚钱,却也为人们“误把李鬼当李逵”心生忧虑,“在不懂皮雕的人看来,这是进步,但其实一点儿传统手艺的内涵也没有!”

从王学州所住的大街北村出来,步行最多二三十分钟就能抵达黄骅市中心。

身处闹市,但王学州依然寂寞。

大街上,几十元一件、由机器冲压而成的皮雕饰品卖得红火;而另一边,他一锤一锤花三五天才能完成一件的得意之作却少有买家。

辛辛苦苦学来的手艺不挣钱,王学州并不在意。真正让他介怀的,是手艺没有得到应有的对待,太多所谓的“进步”扰乱了它在人们心中的价值。

学 艺

在家里,王学州有一间只属于他自己的“文艺自留地”,那是他的皮雕工作室。

房间靠窗那侧,是一张长长的办公桌,制作皮雕的工具在桌面上散了一大片,占了将近三分之二的面积:光是不同样式的压花工具就有30多件,此外还有不同规格的描线笔、压擦器、旋转刻刀、皮雕锤……林林总总算下来,足有上百件。

“这是门精细活儿,不少皮雕艺人光压花工具就有100多件。”4年前,38岁的王学州第一次见到这门手艺,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他关注了很多皮雕艺人的网络账号,深圳的、大连的、保定的……一门心思要学会这门手艺。

但这个决定几乎没人看好。因为他没有半点美术基础,就连他的家人也是如此。当时在王学州身上,唯一能和艺术产生点关联的,也就那份制作广告牌的工作了。

而和身边的嘲讽相比,王学州更在意学艺的时间成本和高昂费用。

他咨询过很多皮雕老师,课时从几天到几个月不等,学费也从几千元涨到了上万元,这还不包括工具费、耗材费、食宿费……

王学州也犹豫过,“学手艺不仅花销大,而且一走就是个把月。耽误一天工作,家里就少一份进项。一出一进,中间差着不少钱呢!”

但王学州太喜欢这门手艺了,他犹豫了一个多月,最终还是下定决心:“去!”

王学州在保定一待就是一个多月。吃穿用度上,他能省就省,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花,为的就是买工具、买耗材时能更从容一些。

他从小没学过艺术,但一接触皮雕,别人眼里挺简单的一道工序,对他来说都是难题。

“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坚持!多学多练,自然就掌握了。”教室每天9点开门、零点熄灯,王学州从来都是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中午也不休息。

“在同一批学员中,我可能是最没有天赋的那一个,但我是最喜欢这门手艺的那一个。所以,我才会这么卖力地去学、去练。”王学州一共有30多件压花工具,在一般人眼里,这些工具几乎没什么差别,而王学州却连头都不用抬、仅靠手感就能找出想要的那一个。这功夫,光靠天赋恐怕是练不成的。

手 艺

一个月前,一场名为“虎啸千年”的虎文化主题展在黄骅市博物馆展出。在众多形式各样的展品中,一对虎头造型的皮雕作品吸引了众多观者驻足——白虎凌厉大啸、怒张虎口;黄虎不怒自威、炯炯有神。两个虎头一动一静,相得益彰。

这件作品就出自王学州之手。

虽然作品不大,却也花了他5天时间才最终完成。这全是因为皮雕工序十分繁复,选料、裁剪、印花、雕刻、敲打、染色……不下几十道工序,涉及到的工具更是多达上百种。

不仅如此,在制作皮雕的过程中,王学州还要十分仔细。一个步骤错了,整幅作品也许就废了。也正因如此,他才在家里收拾出一间工作室,既为了敲打声不会影响家人休息,也为了让自己能更好地集中精力。

对王学州来说,每次制作皮雕时,天地间仿佛只剩下他和眼前的作品。在他手中,一块块皮子在一次又一次敲击下,被赋予了不同的情感和内涵。这世上恐怕再没有什么能让他如此着迷。

守 艺

曾经有人问过王学州,学习皮雕,最难的是什么?

王学州只回答了两个字:“坚持。”

事实确实如此。

制作皮雕的过程,远不像成品摆在面前时的那一刻令人着迷。这过程甚至可以用“折磨”来形容——制作一个普普通通的钱包,大概需要3天,其中三分之二的时间耗费在了敲打上。皮雕锤击打着压花工具,以每分钟30次左右的频率落在皮子上,“你说这活儿多折磨人。”

不知从何时起,市面上出现了一种皮雕机。工人们只需把皮子放到上面,再按一下启动开关,几秒钟的工夫,一幅皮雕作品就完成了。

有段时间,王学州想过要开一家淘宝店。他输入“皮雕”二字,搜出来的店铺数都数不过来。他又按销量排序,可屏幕翻了好几页,也没看到几个真真正正的纯手工制品,“大部分是一眼假。”

于是有人建议他,也弄一台这样的皮雕机,有这份手艺作招牌,肯定能赚个盆满钵满。

王学州却一脸嫌弃,“当初辛苦学艺,为的是成为实实在在的手艺人,而不是一个流水线工人!”

王学州的工作室开了3年多,来找他买皮雕的大多是亲戚朋友,真正意义上的客户,一双手就能数过来。

手艺虽然不挣钱,但王学州从没后悔学了它。两年前,他学着做起了园艺木工。赚的钱,一边补贴家用,一边继续供他研习手艺。

他没想过靠皮雕赚钱,却也为人们“误把李鬼当李逵”心生忧虑,“在不懂皮雕的人看来,这是进步,但其实一点儿传统手艺的内涵也没有!”

“我也管不了人家,只能坚持做好自己。”他像是在说别人,又像是在提醒自己。

2022-04-07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53695.html 1 42岁,他选择守住皮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