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4月09日
第03版:03

“家震拼塑”亮绝活 废品变身艺术品

本报记者 孙 杰 本报通讯员 任振宇

李家震创作并题词的作品《荷锄归来》

一把剪刀、一个镊子、一张硬纸板……晚饭过后,黄骅市退休职工李家震照例拿出工具,用剪刀反复裁剪手中的纸片,将纸片做成了大公鸡的羽毛。“爷爷,你做的公鸡羽毛好软。”一旁的小孙子趴在桌子上看得入神,小心翼翼地伸手去摸。

李家震今年66岁,兴趣广泛,从年轻时就自学绘画、剪纸、雕刻等技艺。他就地取材,用身边的烂泥巴、碎布、废木块、旧报纸等废品作材料,经过绘画、雕刻、刺绣等工艺,变成一件件构思巧妙的艺术品。

自学多门技艺

李家震是黄骅市旧城镇人,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他的父亲不仅干一手好农活,还熟练掌握木工、瓦工、雕刻等手艺;母亲心灵手巧,对剪纸、刺绣、编织等十分在行。在父母的熏陶下,李家震幼时就对美术很感兴趣,四处寻书浏览临摹,自学绘画技巧。

高中毕业后,李家震被黄骅市画家李维学看中,引荐到黄骅电影管理站工作。那时,他在单位做专业美术工,负责画幻灯片和电影海报,这让他有机会系统学习各种绘画技艺。其间,他有幸跟天津美术学院的王麦秆教授学习绘画。王老师的国画不拘一格,意境浓厚,融入了水粉等各派技巧,并且不拘泥于单独门类,这个理念对李家震影响深远。

1984年,李家震被调到黄骅市工商局做资料员,参与商标广告管理工作。工作之余,他义务帮助许多企业设计商标,经他帮忙设计出的商标在国家商标局注册成功率很高。他边干边学,在广告设计、装饰设计、商标设计领域称得上是半个“行家”。

自创拼塑工艺

早年工资低,还有一家人要养活,李家震就琢磨着寻找廉价材料搞创作。一次回老家看望父母时,李家震看见路边成堆的玉米苞和玉米粒,一下子来了灵感,觉得可以当做创作材料。他用玉米苞做斑鸠羽毛,用防腐处理后的玉米粒做梅花,用废报纸、碎纸屑泡水打浆后做树干,两个月后,一幅生动立体的《斑鸠含梅图》诞生了。从此,李家震对这种创作一发而不可收。

他用身边信手拈来的材料作画,比如烂泥巴、碎布、面疙瘩、废木块、旧报纸等。这些不起眼的东西,通过雕刻刀、剪刀、毛笔等简单的工具加工,被赋予了灵性,成为一件件巧夺天工的工艺品。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已有近10年创作实践的李家震,带着自己的作品参加河北省首届民间绝活展。评委们不知道他的作品属于哪种工艺,无法报门类。李家震灵机一动,说自己的作品叫拼塑。由此,拼塑这个名字就一直沿用着,“家震拼塑”也渐渐小有名气。

李家震的拼塑作品题材丰富,但其中最多的还是乡间题材。李家震说:“我熟悉乡村环境,那些亲切的人和物,会让我创作起来更加顺手。”

作品走向大舞台

2010年,李家震应邀带着拼塑作品《故乡水》《秋风一叶落农家》《家园》参加了上海世博会河北周的展览。作品中的老井、枯树、乳鸽、农舍等融入了雕刻、泥塑、国画、剪纸等技艺,这种独创技艺令人眼前一亮。河北周展览结束后,这3幅作品就被移到中国元素馆继续展出,并被选为河北省长留世博会6件制品中的3件。

李家震还携带作品《吉祥农家》,参加了“全国首届清明文化节工艺美术作品展”。他选取3只羊、1对喜鹊、迎春花、葫芦、窗花等元素,展现了一个农家小院里的日常情景,巧妙运用“三羊开泰”“双喜临门”等隐喻表现普通农家的幸福生活,这幅作品在作品展上获得金奖。

一幅长4米、宽1.8米的大尺幅《歌舞盛世》是李家震的得意之作。作品极具层次感,前方舞台中央,6只丹顶鹤翩翩起舞,后排一群丹顶鹤向着红日引吭高歌,上方红日映照,祥云飘飘。每只丹顶鹤的羽毛、腿和嘴分别运用了纸塑、线塑、泥塑的手法表现,草皮用立体剪纸方式制作,祥云和红日用木雕呈现,整幅作品和谐又灵动。大合唱的形式展现了宏伟的气势,歌伴舞烘托出喜庆的氛围。一幅普通的花鸟画,让李家震做成了一部“舞台剧”。

闲暇时,李家震经常坐在自家客厅搞拼塑,一幅幅拼塑作品展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创作力,也包含着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2022-04-09 本报记者 孙 杰 本报通讯员 任振宇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53881.html 1 “家震拼塑”亮绝活 废品变身艺术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