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4月14日
第06版:06

年近古稀,县级非遗海兴泥塑的代表性传承人陈宝友,再一次找到了新方向—— “双减”以来,为给学生提供更丰富的课后服务,海兴县关工委设立了众多“青少年教育工作室”,陈宝友泥塑就是其中之一。

泥巴的意义

本报记者 张智超

“虽然退休了,可我们都不服老,愿意发挥余热,为家乡多作贡献。”说这话时,68岁的陈宝友,眼中充满光亮。

“双减”以来,为给学生提供更丰富的课后服务,海兴县关工委在全县范围内设立了众多“青少年教育工作室”,并邀请文化工作者前来授课。县级非遗海兴泥塑的代表性传承人、河北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沧州市工艺美术家陈宝友,就是其中之一。

老陈授课

年近古稀,陈宝友再一次找到了新的人生方向。

去年9月,位于海兴县辛集镇逸夫小学的陈宝友泥塑青少年教育工作室正式开课——从此,老陈成了陈老师,他要把泥塑这门手艺教给更多孩子。

做泥塑,可不是简单地和泥、捏造型。为了让孩子们尽快掌握并喜欢上这门手艺,陈宝友在前期下了不少功夫。

他先是编写了一套泥塑教材,详尽介绍了制泥的整个过程以及塑造各种造型的要点、难点,并根据成年人与儿童的区别,绘制了人体比例图,方便学生正确掌握泥塑技巧。

陈宝友不仅自编教材,就连工具也得自制。他到建材商店买来竹片,用刀削成合适大小,再反复打磨,直到光滑为止。他花3天时间,做了50把泥塑工具。

考虑到绝大多数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泥塑技艺,陈宝友担心他们产生畏难情绪,又提前制作了许多造型各异的石膏模具,学生们只需将泥填进去再抠出来,一个泥塑作品就完成了。

去年9月17日,是陈老师第一次上课的日子。那一天,教室里坐满了学生。一堆胶泥、一团棉花,在摔揉搓捏之间,一件件栩栩如生的泥塑作品在学生手中完成。

从那天起,每个星期五下午的泥塑课,就成了陈宝友和这群孩子们的欢乐时刻。小小工作室,变身创意大舞台。

越来越多的孩子喜欢上了这门手艺。到了周末,他们还相约到陈宝友的家里继续学习。

陈宝友原本在海兴县城居住,但那里离逸夫小学比较远,有十五六公里。为此,他搬回农村老家的三间土坯房居住,“这儿离学校近,方便学生到家里来学手艺。”

学生来家里的时间并不固定,为了不让他们白跑一趟,一到周末,陈宝友就在家里等着。

手艺之外

认识陈宝友的人都知道,一天之中,他有七八个小时是在工作台前度过的,睡醒觉捏泥塑,吃完饭捏泥塑,用他自己的话说:“只要手里拿着泥,心里就格外舒坦。”

别人眼中分文不值的泥巴,他却像宝贝似地对待着。挖来的胶泥需要晾晒,扔在楼下他不放心,60多岁的年纪,一麻袋一麻袋往6楼提,晾在自家露台上。

为了防止泥塑开裂,要往泥料里添加棉絮,陈宝友就偷偷把家里不经常用的旧被子拆了,结果后来“东窗事发”,被老伴儿好一通数落。

令陈宝友痴迷的,并非只有手艺本身,还有其承载的生活记忆。

他捏过不少行将消失的老物件,比如纺车、辘轳、压水井……他想通过泥塑的形式,留住时代印记,记录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疫情期间,陈宝友还创作了不少防疫题材的泥塑作品,《老书记讲防疫》《时间就是生命》《不戴口罩莫出门》等,他把这些作品制作成电子相册,发到网络上,让人们既了解了泥塑这项传统技艺,也宣传了防疫知识。

新的方向

没事的时候,陈宝友就坐在院门前,观察周围人的一举一动,一盯就是好几个小时。

他常跟学生讲:“只有贴近生活,才能创作出富有生活气息的作品。”

陈宝友说的没错。

前些年,每到农历二月二,陈宝友都会带上满满一大车泥塑作品,到山东赶庙会。

他的作品制作精美、贴近生活,很受欢迎,准备得再充足,不消半天工夫,还是会被人抢购一空。

有一次在庙会上,两位外国游客看上了他的作品,虽然听不懂对方讲什么,但陈宝友从眼神中读出了他们对这份手艺的喜爱。

陈宝友也会向学生讲起这些事,这不是炫耀,而是期望他们能把这份手艺传承下去。

值得庆幸的是,陈宝友的付出没有白费,越来越多的孩子喜欢上了这门传统手艺。最近这段时间,由于疫情原因,学校停课,泥塑课也跟着停了。但陈宝友并没有闲下来,常有学生打来电话,向他请教泥塑方面的问题,他从来都是有问必答。

“学习泥塑不但能激发同学们的想像力、创造力和耐心,还能陶冶情操、了解传统文化,希望更多孩子喜欢上这门手艺,赋予手中的泥巴以更大的意义。”陈宝友说。

2022-04-14 年近古稀,县级非遗海兴泥塑的代表性传承人陈宝友,再一次找到了新方向—— “双减”以来,为给学生提供更丰富的课后服务,海兴县关工委设立了众多“青少年教育工作室”,陈宝友泥塑就是其中之一。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54375.html 1 泥巴的意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