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老师特别爱看书,孩子们受他的影响也都当了老师。”在黄骅市羊二庄镇大马庄村,提起刘荣忠一家,村民们都交口称赞。
今年67岁的刘荣忠,曾任教多年。一家人都酷爱读书,是名副其实的“书香家庭”。
书香家庭濡染心灵
在刘荣忠眼中,每一朵花都是诗意的,每一段文字都有故事。刘荣忠说,喜欢读书,与家庭有关。
受父亲影响,他从小就喜欢读书,业余时间都被书占据,四大名著等古籍更是他的最爱,读了一遍又一遍。“读《三国演义》,让人老成练达,体味世间沧桑;读《西游记》,让人信仰执着,百折不回;读《水浒传》,体验世间百态,市井炎凉;读《红楼梦》,让人懂得什么叫作情义,以及人生的要义……”刘荣忠说,每当沉浸在书中的情节,心变得澄澈了,所有烦恼也都随风而逝了。
高中毕业后,刘荣忠成为大马庄小学的一名教师,这也是他儿时的梦想。站在讲台上,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
成为老师后,刘荣忠始终秉承“德智并重”的教学思路,不仅严抓孩子的学习成绩,而且十分注重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用他的话说就是做事先做人,人做不好,事一定做不对。教学上,他崇尚因材施教,着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们养成主动“攻坚克难”的良好习惯。
“我带的是复合班级,班上分为两个年级,所以我要拿出双倍的时间来备课。”当时,刘荣忠所学的知识和后来学生的课本知识有所不同,于是,他每天晚上都会准时守在收音机旁边,听专业的老师讲授教学技巧,然后将所学知识融入到教学中。
后来,刘荣忠离开了热爱的教师岗位,到塘沽的一家盐场工作。虽然工作十分忙碌,但他依然保持着读书的习惯,只要有时间,就会读上几页充实自己。
父母是最好的老师
刘荣忠结婚后,女儿、儿子的出生让这个家庭充满了欢声笑语。妻子陈秀安是一位朴实的农民,在丈夫的耳濡目染下,也喜欢上了读书。
那些年,刘荣忠在外工作,她无怨无悔地承担起了家里的大事小情。然而不管多忙,陈秀安都会抽出时间陪孩子读书。
刘荣忠每次探亲回家,也都会给孩子们带回书籍当作礼物,从《民间传说》《十万个为什么》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子夜》等中外名著。即使生活拮据,夫妻俩也从没在孩子的书籍上削减过开支。
记得在女儿四五岁时的一天晚上,夫妻二人习惯性地抱着自己的书读,孩子坐在中间,贪恋着手里的玩具。玩着玩着,手里的玩具就放下了,也拿起一本书,学着爸妈的样子开始看书。一时间,时间仿佛静止了。刘荣忠知道,言传身教起作用了。
一次,为了给孩子们买一套100多元的书,当时每月工资才几十元的刘荣忠顿顿馒头咸菜,攒了近半年才终于如愿。
“一家人常常围坐在一起谈论学习、交流读书心得。孩子们的玩伴也越来越喜欢来我家看书。”刘荣忠说。
女儿刘晨说,最难忘的是上学时,有一次学习了毛主席的词《沁园春·雪》,当时父亲休假在家,当她向父母背起这首词时,父亲竟然和她一起背了起来,甚至还背了更多的毛主席诗词,让她心生崇拜。刘晨真正体会到,父亲是多么喜欢读书。从此立志也要成为一名教师。
一家三代好读书
在刘荣忠的影响下,两个孩子都成了教师,也继承了父亲爱读书的习惯。儿子目前在黄骅中学工作,经常参加各级各类公开课的活动,曾赴石家庄参加省级会课比赛。女儿是一名小学老师,多次参加市里的演讲、读书活动。
好习惯润物细无声,读书,不仅影响一代人。如今,刘荣忠的外孙在他身边成长,从小就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已经读完了多部名著。在小学时,外孙在全市小学生征文比赛中就曾获得过一等奖,学习之余,他也总爱写写诗、读读书。年纪更小的小孙女古诗、儿歌张口就来。
在这个充满书香气息的家庭中,读书写字成为这个家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既融洽了感情,又增添了乐趣。“阅读启迪智慧,培养阅读习惯,从书中寻找欢乐,读书成了家人之间沟通的纽带,为家庭添了许多幸福的味道。”刘荣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