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4月20日
第06版:06

刘捷种草记

■ 本报记者 张梦鹤

在沧县张官屯乡小马庄村,提起刘捷,村民们都赞叹不已。人们都说,别看刘捷身高还不到1.2米,但小小的身体,却蕴含着大能量。这几年,他带头尝试草坪种植,不光通过种草闯出致富路,还连番创新,探索时新种草模式,通过绿色发展,让产业常青—

攻克技术初种草

气温回升,来到沧县鸿杨草坪种植专业合作社,一片片小草伸展腰身,汇聚成碧绿的草坪“海洋”。几个工人正有序切割、收卷、装运草皮,忙碌不已。

人群中,一个矮小的身影引人注目。他认真查看草坪长势,还不时拿出手机记录下这繁忙场景。他就是这片草地的“管家”刘捷。

刘捷身高还不足1.2米,受身形所限,他自知靠体力谋生不具优势,一直在寻求用智力创业的项目。邂逅草坪种植,源自2009年的一次农业种植课程。

“当时本来是凑热闹去学习,看见草坪种植觉得挺新鲜。深入打听,这还是个冷门行业。竞争的人不多,咱为啥不能占个先机?”萌生了创业想法的他,当即就到县农业部门请教,“挖”到一个重要信息——那时,沧州市还没有规模化草坪种植基地,但随着城市绿化的发展,市场需求量却不小。兴奋不已的他,回到村里就着手承包了20余亩土地,开始试种。

虽然刘捷的行动力十足,可创业的过程哪会是一帆风顺的?他引入的是高羊茅草坪,由于缺乏种植经验,再加上技术尚未成熟,虫害、冻害的侵袭,草坪没少受损。这时,身边劝他放弃的朋友不少。

“只要突破技术难关,我看这种草可行。”他不放弃,反而更加认真学起时新的种植技术。

从土壤条件到品种选择,从播种时间到病虫害防治……只要是种植涉及的,就被他扎实记在心里。一点点尝试,终于掌握了种植草坪的成熟技术。刘捷用实际行动证明,沧州地区不仅适合种植高羊茅草坪,而且成活率也能得到保证。

创新管理产出高

进入春季,刘捷的手机就响个不停,接起来,都是订购草坪的客户。

“春季正是各地绿化的忙碌时期,草坪需求量大。俺们这一茬是11月播种,覆膜越冬,到了4月起膜出草坪,正好能赶上需求旺季。”刘捷说,这是近两年他们探索成功的越冬草坪种植模式。

“传统种植是春季播种,7月收获。这样一来,草坪3个月的生长期正逢雨季,一是杂草特别难治,再就是高温、高湿环境下,病虫害的防治也是个问题。”彼时,虽然已知高羊茅草坪在沧州可以扎根,但管理难度还是不小。

探索更高效的种植模式,刘捷又做起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把目光瞄向了原本是种植空档期的冬季。

“高羊茅草坪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既能在30多摄氏度的高温下生长,也能在零下的温度中生存,只不过气温低了,生长会缓慢一些。在冬季种植,关键是做好保温措施,帮助草苗儿顺利越冬。”眼下他正卖的这一茬草坪,就是冬日探索的成果。

除了一改种植时间,在种植管理上刘捷也紧跟潮流。在合作社,一台大疆无人机引人注目。这是刘捷引来的好帮手,主要解决伏天打药的难题。

刘捷说,赶上伏天温度高时,病虫害发病快,当天打不上药,可能第二天草就不行了。使用无人机植保,不用进地,一天就能飞300多亩地,作业效率还快,能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展。

可由于售出的无人机多用于大田植保,就连售货商都没有用无人机为草坪做植保的经验。没有参照,刘捷又只能自己探索了。在两三亩地的试验田里,他不断试验用药剂量、飞行高度,整整调整了一个夏季,这才精准掌握了无人机植保草坪的标准。

碱地喷播蹚新路

由于我市各地的绿化需求量不小,所以合作社生产的草坪,基本都被周边县(市、区)“消化”了。与客户合作,刘捷不干一锤子买卖的活儿。在客户订草前,他会先去考察土质,判断当地是否适合种草。客户种好后,还会根据不同季节,指导管理要点,带着客户养护草坪。

其中,最让他费心的,是帮助草坪在渤海新区的公园里扎根。“为了让草坪在海边的公园成活,要先开沟,再铺上塑料布防止盐碱上返,还要改良盐碱土壤、铺设沥水管道,这才有了春季绿意盎然的公园。”

当时,这对刘捷可是个不小的挑战,幸好,合伙人李文国有着多年改良、绿化盐碱地的经验。项目结束,两人发现了新商机——在当今土地资源紧缺的情况下,能不能找到啥办法,在广袤的盐碱地上种草坪呢?

“我们的思路是,先在盐碱地开沟,铺上塑料布,防止盐碱上返,然后铺上基质来代替土壤,再用喷播机喷上草籽,这样一来,草坪的生长周期还能缩短一半。”李文国说,在这个模式中,基质是关键。他们将目光瞄向了秸秆。“将秸秆粉碎腐熟后,既可以吸收水分,还松软透气,草籽易存活。”

使用喷播机的灵感,则来源于去年夏天,他们承接的一个山体护坡绿化项目。

“用泥浆混合草籽,再加上黏合剂、保湿剂,往山坡上喷三四厘米厚,用不了5天,嫩绿的小草钻出芽来,就能‘染’绿山坡。草籽处理好了,我们能保证草坪达到90%以上的成活率。”在这个工程中,他们用喷播机将草籽喷到山坡的石头上,创造了在石头“长”草的奇迹。

“将这些技术集合,发展无土草皮,既能解决秸秆无处可去的问题,又能利用空闲的盐碱地。在调整种植模式的同时,我们还要引入更多耐旱、耐寒、耐碱的品种。多管齐下,用不了几年,咱盐碱地也能广披绿衣。”瞄准这个方向,刘捷和李文国已进行了多轮试验,在创新的路上,他们步履不停。

2022-04-20 ■ 本报记者 张梦鹤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54866.html 1 刘捷种草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