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4月20日
第06版:06

“丑苹果”也有“春天”

■ 本报记者 宁美红 本报通讯员 韩 玉

在黄骅市滕庄子镇张赵村,苹果树曾是家家户户的经济支柱。然而,随着市场饱和、树龄老化,刨树成了大多数人的选择,村民赵勇也不例外。没想到,与一款新型生态肥料的偶然相遇,又重新点燃了赵勇的种植梦。他和爱人重启苹果种植,并通过“线上”渠道让曾经的市场宠儿风靡起来——

重燃苹果种植梦

苹果园里,一朵朵粉白色的小花随风摇曳,远远望去,一派春日气象。

这半个月来,果园主人赵勇一直没闲下来。“必须得在果树发芽前剪枝,把病虫枝、枯枝、密生枝剪去,不然影响坐果率,产量就没法保障了。”他笑着说道。

赵勇“伺候”起果树,既精心又用心。但前些年,却也曾因产销等多重问题,不得不忍痛把树砍掉。

原来,早在上世纪90年代,张赵村就兴起过果树种植的热潮。彼时,苹果“貌丑”,虽然果型不饱满也不圆润,但却能以十足的清冽甜香征服人们的味蕾。但后来,随着树龄老化、市场对苹果“颜值”要求提升及产量降低等原因,曾经的“摇钱树”,慢慢被人们抛弃,就连赵勇也不例外。

“年轻时就在果园里帮忙,看着苹果从发芽到结果,别提有多高兴了,要说对果树没感情,自己都不信。”赵勇说。

砍树时有多不舍,对果树的念想就有多深。一次偶然机会,赵勇“邂逅”了一款新型生态肥料。得知这种肥能增加植物的光合作用,提高果实的品质和个头,一下子,他的苹果种植梦被重新点燃。

在品种上,赵勇还是选择了小时候的“味道”。这是一种较早的富士苹果,比现在市面上的苹果更甜、更脆,但果型并不饱满圆润,所以赵勇亲切地叫它“丑苹果”。

就这样,2013年,他满怀希望地在10亩地上栽下了600多棵苹果树。

用心呵护梦成真

赵勇夫妻俩几乎每日都要到果园检查苹果的生长情况。平日里,600多棵苹果树,都靠着赵勇一个人完成剪枝、护理工作。“他经验丰富着呢,有些无用的徒长枝,我看不出来,他一眼就能看到。”王淑华笑着说。

“到了五六月份,果园里就热闹起来了。”赵勇笑道,“那会儿,果园里翠绿一片,苹果已经像杏般大小了,挂满了枝头。俩人忙不过来,就得雇佣工人。30多名果农穿梭在树间,有的修剪、有的套袋,热闹极了。”赵勇说。

到了夏季,赵勇夫妻俩就更离不开果园了。看着自己精心呵护的果实越长越大,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2018年,苹果树第一年挂果,夫妻俩别提多开心了。为了确保不出错,他们试用了少量肥料,却收获了1.5万公斤苹果。之后,越来越多的管理经验被运用到种植中,10亩地产量最多时能达2.5万公斤。

微信“叫卖”市场火

当下,绿色生态成为人们选择农产品的重要指标。通过朋友圈宣传,赵勇的“丑苹果”以其绿色品质及脆甜口感实力“出圈”。

朋友圈的火爆让夫妻俩和传统集市销售说再见,将微信作为“叫卖”的主战场。手机下单,苹果送到家,凭着口口相传,越来越多的人成了他家“丑苹果”的忠实粉丝。他们创建的销售群从当初的几十人涨到800多人。

顾客反馈好,夫妻俩又搞起了预售。苹果还挂在枝头呢,就有客户抢着下单了,10月中旬成熟,最晚第二年1月就能售罄。有些客户订苹果晚,赵勇干脆建了个冷库,为客户储存苹果。“不管客户什么时候要,只要我这儿有,就争取给客户最好品质的苹果。”

如今,赵勇又把目标对准了林下蛋鸡养殖。不久前,他孵化的小鸡成功破壳。“林下养殖的模式还在探索,希望不久的将来,客户来到这儿,能带着苹果和鸡蛋满载而归。”赵勇期冀。

2022-04-20 ■ 本报记者 宁美红 本报通讯员 韩 玉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54867.html 1 “丑苹果”也有“春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