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围众多同龄人眼中,74岁的曹爱玲本事很大——她能用手机购物、挂号,知道怎么连蓝牙音箱、运动手表,会把拍好的短视频发到抖音上,买东西时能熟练地用美团搜优惠券……让许多老人“又爱又恨”的智能手机,在曹爱玲手里被“驯服”得妥妥帖帖。
曾几何时,曹爱玲也是“老年机”的“忠实用户”,但这并非她的本意:“我也羡慕那些用智能手机的年轻人,不管是买东西还是办事,动动手指就把事情解决了。可孩子们工作忙,没时间教我。我就拿着手机瞎摆弄,一边摆弄一边用笔记下来,支付宝、抖音这些软件,都是我自己琢磨会的。”
如今,曹爱玲的生活,很大一部分都与手机有关。对她来说,适度使用手机,不仅让生活更加便利,也让她结识了一大群新朋友。
成为“曹老师”
会用智能手机这件事,让曹爱玲成为身边同龄人羡慕的对象。“他们大多跟我以前的情况差不多,就算有智能手机,也只会接打电话。对他们来说,连WiFi、设密码都是一种挑战。大家都想学,却没有人愿意花大把时间去教。”曹爱玲说。
前年年初,常在一起遛弯儿的一位老姐姐对曹爱玲说,因为疫情,住在天津的小孙子整个寒假都没能回来一趟。曹爱玲知道老姐姐想孙子了,三下五除二就帮她申请了微信号,又教她如何和孩子们视频连线。
没想到,这件事在身边同龄人中一下子传开了,隔三差五就有老人向她请教如何使用智能手机。
大伙儿都愿意跟她学,又都觉得她讲的东西能听懂。“大概是因为我是自己摸索出来的,我怎么学的、怎么用的,就怎么教给他们,他们自然也就更容易接受了。”曹爱玲解释道。
但是,成为“曹老师”的过程远比这一两句话复杂得多,也困难得多。许多问题原本很简单,但“学生们”就是记不住。“和小朋友上学一样,有学习好的,就有学习差的。就拿连WiFi来说,有的人学了四五次,还是不会;有的人学一次就会了,可第二天又忘了。”有时候,曹爱玲也会心急,可她总能把心态平复下来,“我不能嫌烦。其实他们学习态度都很端正,只是领悟力、记忆力差了些。”
智能化下的烦恼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1300多年前,初唐诗人王勃在长安送别朋友时,写下了这首著名的送别诗。
1300年前的诗句,恰如其分地描绘了当下社交关系发展的情形。
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网速越来越快,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但也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被时代的脚步抛下了。
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以来,老年人不会扫健康码等事件,一度引发热议。其实,困住老年人的,又何止一个健康码而已。
从视频连线到在线挂号,从网购车票到扫码点餐……不懂互联网,不会用智能手机,对于这些老年人而言,许多我们轻易就能享受到的便利,却成了他们近在眼前又遥不可及的存在,曾经熟悉的社会也正在变得陌生。
在许多人眼里,曹爱玲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老年人都应该向她学习。但曹爱玲觉得,老年人更需要的是勇气和关心:“许多老年人不识字,接收新鲜事物当然要花费更多时间、更多勇气。我能做的就是耐心、耐心、再耐心,一次教不会就再教一次,总有学会的时候。”在曹爱玲心里,老年人要学的,不仅仅是如何使用智能手机,还有怎样努力跟上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