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大运河畔,几名白衣少年正在师父的指导下,踢腿、展臂、扎马步,认真地习练着一招一式。一位身着军装的青年在一旁静静注视着他们,往昔一幕再一次浮现于眼前;“师父,练武术那么累,为什么要坚持?”“现在咱们的国家越来越强大了,以后武术还要走进校园,走向世界,需要你们来传承、推广……”
这是微电影《传承》中的一个镜头。这部由沧州职业技术学院武术学院师生原创的微电影,通过讲述一位少年的习武故事,展现了沧职学子对传统武术的深厚情结。
作为河北省非遗教育特色院校,近年来,沧州职院围绕家乡文化设立特色专业,以传承创新为己任,引领学生读懂运河两岸精彩的沧州故事,领略这座千年古城的深沉与灵动。
精研武学
弘扬武乡精神
沧州武术拳种丰富、豪侠云集,前有大刀王五、霍元甲行侠仗义,后有王子平、佟忠义快意恩仇……武术名流,流芳咏叹,已化作沧州文化的鲜活记忆,流传后世、熠熠生辉。
2019年9月23日,刘连俊、时中秀、吴连枝等沧州武术名家相聚在沧州职院,各抒己见、相谈甚欢,共同为职院创立武术学院建言献策。
同一年,以武术教育、武术文化产业和武术健康服务产业为发展方向的沧州职院武术学院正式成立。学院成立后,沧州职院又积极推进校际合作,在享有“八极故里”美誉的孟村回族自治县,与当地职教中心共建沧州职业技术学院孟村学院;与南皮红升文武学校和青县盘古文武学校联合办学,不断增强在武术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和实习实训等方面的合作交流,全力培养复合型专业武术人才。
在去年热映的电影《长津湖》中,就出现了武术学院学子的身影。他就是王凯良,2020级武术学院民族传统体育(武术方向)专业的学生。入学以后,王凯良勤奋刻苦研习专业,不仅对传统武术有了更深入全面的了解,而且通过老师举荐,参与了缉毒影片《黑暗森林》的拍摄。在戏中,他出色的专业技能,赢得了大家的认可。后经同行推荐,他又有幸在电影《长津湖》中出任了动作演员。
文技并重
丰富杂技内涵
“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吴桥耍杂技,人人有一手。”在吴桥杂技大世界,既可以领略“江湖”的人生百态,又可以尽观“百戏”的五彩斑斓。从沿着大运河南下北上传技授艺,到走向国际舞台大展风采,沧州的杂技人用追求卓越的坚定与执着,努力实现着瑰丽的梦想与希望。
2021年10月15日,在第二届河北省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暨第一届非遗创新大赛现场,沧州职院杂技艺术学院学生们出色的平衡技巧和高难的柔术造型,深深吸引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自2019年5月组建杂技艺术学院以来,沧州职院积极建设教学资源库,打造杂技数字化教学平台,先后完成了《杂技编导》《杂技表演》《杂技项目训练》3门院级精品在线课程建设和专业教材出版。同时,在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设立沧州职业技术学院杂技艺术学院吴桥分院,全力打通中高职衔接的杂技人才培养通道。
体验非遗
外籍师生唱京剧
“休要吵,休要闹,细听我把灯名儿报一报。报的是,一团和气灯,和合二圣灯,三阳开泰灯,四季平安灯,五子夺魁灯,六国封相灯……”舞台上正在上演京剧《打龙袍》的经典唱段《报灯名》。也许你想不到,这些“演员”竟是沧州职院国际教育交流学院来自6个国家的9名留学生和1名外教。
我们都知道,汉语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之一。让这些汉语说得尚不流利的外籍师生演唱中国传统京剧,看起来似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在沧州职院,这不仅成了真,而且经过团结协作,大家还一举拿下了河北省首届外籍师生戏曲大赛优秀奖、最具潜力奖和组织奖。
早在比赛前两个月,学校就邀请沧州京剧团总导演王本利到校为外籍师生精心编排节目。王本利了解到留学生们刚到中国时间不长,汉语功底有限,所以选择了京剧《打龙袍》中《报灯名》这一念白选段。经过几天的排练,大家不仅熟练掌握了基本动作,而且对所表演的故事及其背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一个星期的刻苦训练之后,王本利带他们登上了荀慧生大剧院“周周有戏”的舞台。那诙谐的小丑脸谱,配上“洋”声中国话唱腔,再加上卖力十足的表演,赢得了台下狮城父老的热烈掌声。
一张张油彩勾勒出的生动脸谱,一声声婉转动听的京剧念白,一个个水袖舞动的精彩瞬间……从精心排练到登台献艺,再到赛场夺奖,一场场舞台表演不仅让这些外籍师生的唱念做打愈加自如,更加深了他们对中国传统京剧的喜爱。
美文寻迹
感受浓浓乡情
“这里不只有忙碌与喧嚣,更有诗情画意与安逸舒适。闲暇时分,你可以漫步狮城,去体会南川楼、朗吟楼复建后的高雅古朴,描摹沧县捷地‘御碑苑’乾隆的御笔手书,欣赏大运河农业生态文化产业园的田园风光,一览王希鲁闸这一南水北调应急输水工程的独特景观……”
跟随优美的词句和历史图片,去“游览”家乡名胜古迹,了解古城沧州的悠久文化,不失为一种享受。
《穿越吧,带你看百年前的沧州城》《有个地方叫鼓楼》《劳模老人带头在沧州修水坝》《沧州有个强青天》……在沧州职院的微信公众号上,一篇篇满载乡情的文章,引领学子穿越时空,共同去探寻京杭大运河留下的宝贵财富,感受沧海之州深厚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