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4月27日
第06版:06

“国字号”先进种粮记

■ 本报记者 张梦鹤 本报通讯员 张云鹤

汽车驶下河岸大堤,顺着蜿蜒的田间小路前行,绿油油的麦田像传送带一样在两侧后退。“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赵俊太的家庭农场,就在一望无边的“绿毯”中。

10年来,这片土地总能以新面目示人。从杂草荒芜到生机勃发,从不打粮到两季产出,甚至,还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留守于此。这一切,都离不开这位“90后”青年的坚守与探索—

辞去“铁饭碗”

“90后”回乡端“泥碗”

2012年,献县十五级镇八章村,赵俊太辞去“铁饭碗”回乡的消息,在村里引起不小轰动。

1990年出生的赵俊太,是八章村为数不多“走出去”的学生之一。2007年毕业后,他被石家庄探矿机械厂录取,既端上了“铁饭碗”,又能在大城市落脚,让人羡慕。

“人人都想往城里奔,可为啥俊太要回乡?”村民们想不明白。

赵俊太的“逆行”,也让家人十分不解。更让他们难以接受的是,家里办着厂子,一年下来收入不少,回家帮忙,倒是也不愁吃喝。可赵俊太回乡,却是不爱工厂爱大田。他心里一直计划的,是怎么流转土地当农民。

也不怪家里人焦心。由于办厂红火,村里种地的人越来越少,八章村和周边村的不少土地都撂了荒。“忙活一季,一亩地落不下几百块钱,就连上岁数的都不愿种了,你这么年轻,图个啥?”

扔了“铁饭碗”回乡端“泥碗”,处在舆论风暴中的赵俊太,却十分坦然。他的想法简单:种田也能干出一番事业。

他还有自己的盘算:“一亩地产小麦500公斤,除去成本净赚百元,要是单种一两亩,自然收益甚微。可要把土地流转集中耕作,团购种肥能省钱,人工、灌溉能省钱,粗略算下来,一亩地小麦能赚二三百元了,要是1000亩地,那一年不就收二三十万元了嘛。”

打定主意,赵俊太向亲朋好友筹得60万元钱,先期流转来1500亩土地,成了献县最年轻的规模种植户。

建好办公小屋,挂上献县俊太家庭农场的牌子,虽然周边还是一望无际的荒地,赵俊太看到的却是无尽希望。2013年,随着一粒粒玉米种子投向大地怀抱,他开始了以地为家的种田之旅。

干出新气象

撂荒地种成高产田

播下希望,赵俊太踌躇满志。他不光自己研究,还跟着老农学技术,满心想着奔个好收成。

但种田,从来不乏挑战。

直至9月,玉米的长势都挺好,不出意外,一个月后会是大丰收。谁料,降雨连日袭来,不仅浇没了玉米的生机,也冲走了他的期冀。洼里的水足有小腿肚深,任凭他怎么挖沟,都收效甚微。那一季,卖了玉米一算账,足足赔了20多万元。2014年9月,这样相似的场景又一次上演。尽管赵俊太早已挖好排水沟,但渠浅水多,还是无济于事。

本满怀希望想赚个钱,却接连赔了两年,赵俊太不得不重新审视种田这件事。他明白了,农业不只是单纯地种下去、管理好,要想不看老天爷脸色吃饭,还要多产粮,就得有完备的农业基础设施做保障。

听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能清淤、修路、联通水电网,赵俊太的脚步跑起来了。他多次到相关部门积极协调、跑办手续,极力让农业开发项目落地。

田间的土路变砖道、轰隆隆的挖掘机将沟渠清了个遍、灌溉管道也延伸到了地头……一下子,赵俊太流转的土地焕然一新。由于高标准农田建设以万亩大方为单位,当时,就连周边几千亩地的基础设施都跟着提档升级。

跟随赵俊太的脚步,这片土地的变化不止于此。在种植之初,赵俊太就打的是一边增产、一边降本的算盘。如何让种田省时、省力又省钱,这时候,年轻人对新技术的敏感性显现出来了。

当时,献县水利部门推广喷灌设施,一个喷灌杆就能覆盖十几米长的农田。本是节本增效的好事儿,却因单户地块小、种植分散而难推开。赵俊太得知后,眼前一亮,主动找到水利部门,申请了300余亩半固定式喷灌项目。

“安上喷灌,浇地效率大幅提升。大水漫灌一亩地要花1小时,还得人工盯着挪动水龙。用喷灌只需打开阀门,8小时浇20亩地,既节省人工,每亩地还能节水、节电60%。”尝到了喷灌的甜头,他又自投了10多万元,追加安装了300多亩地。

赵俊太带头示范,献县水利部门也在农场组织了多次观摩会,节水喷灌的好技术得以在全县大面积推广。如今,他流转的3400多亩地已实现了喷灌设施全覆盖。

雇佣农机,花费也不小,赶上农忙时,还得排队等着。瞄准大田机械化生产,他陆续引进了78台(套)新型机具,让流转地块借着机械化、标准化作业提高产出。今年,他还考察了北斗操作系统,计划再向农机智能化发展。

种植管理上,也由最初依靠老一辈的经验,转向用科学技术种田。这当中,他尤其看重一个“稳”字,筛选新品种,不看高产,只重稳产,优质专用良种覆盖率达100%。也因此,俊太家庭农场的粮食亩单产量要比普通农户的高100多公斤。

人勤地不懒

“圈粉”小伙伴一同种粮

年产玉米、小麦4000余吨,刨去各项支出,依靠种田,赵俊太每年保守收入二三十万元。这些收益,除了被再次投入种植,还帮助他在县城买房安家。不过,赵俊太还是更喜欢“蜗居”在农场的小屋。守着大田,他心里才踏实。

10年风风雨雨,他用行动证明,人勤地不懒,“90后”靠种田一样能过上好日子。但这个年轻人种田的意义,绝不止于此。

因为没有灌溉条件,原先小麦与这片土地是无缘的。靠天吃饭,农户只种一季玉米,管好了,能落下400多公斤粮食就了不得。赵俊太种地后,带头调整种植结构,将一年只种一季改为玉米、小麦轮作,不光每亩地每年多收550公斤小麦,玉米的亩产也提升100多公斤。今年,我市首次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耕作。他听到消息后,第一时间到多地考察种植技术,计划带头示范,尽最大努力稳粮增豆,为保障粮食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几年,看到赵俊太悉心在土地上经营,越来越多的村民也活泛了心思。不少人从城里回到田间,学习他流转土地来种粮。依托实力雄厚的农机团队,赵俊太还面向周边发展单环节托管业务。这样一来,种植户们也不用再自购农机,投入减少,发展规模种植的积极性提高不少,十五级镇70%的撂荒地因此重焕生机。

更为可贵的是,在人人都觉得农业留不住年轻人的时候,和他一起种地的“小伙伴”却越来越多。

1994年出生的八章村村民刘学,2017年受邀加入俊太家庭农场的农机团队。那时,他刚从外地回村完婚,赵俊太就上门找他:“要是不愿出去,也别去厂子了。咱一块干,你学着开农机,也不少挣钱。”赵俊太上门揽人,有自己的考量,他看中的是年轻人脑子灵、学习快、效率高,以后农机都智能化了,更容易上手。开一天农机能挣350元,去年,刘学干了90多天,一年挣了3万多元,还不耽误农闲时干别的活计。

十五级镇付庄村的“90后”村民李国鹏,是跟赵俊太“双向奔赴”的同路人。看到农业发展前景越来越好,他流转了800多亩土地种大田,不光将农机作业托管给了赵俊太,还加入到了俊太家庭农场的农机团队。农忙时,李国鹏可以开着农机给自家作业,省了一部分人工费。忙完自己的地块,还能给别家地块作业,再赚一份钱。

抓住年轻人爱炫酷的心理,赵俊太还引入无人机及新奇、实用的大农机,让种地变得既轻松又新潮。借助献县厕所革命,他还延伸出秸秆回收与粪污处理结合的新业态,为不想外出的年轻人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一路走来,赵俊太已褪去初入土地的稚嫩,成长为一名老成的种粮大户,不变的,是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他希望,能有更多年轻的伙伴向农业倾注热情,也更期待下一个10年,这片土地会是另一番模样。

2022-04-27 ■ 本报记者 张梦鹤 本报通讯员 张云鹤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55539.html 1 “国字号”先进种粮记 /enpproperty-->